别看卫慈花了两天时间就说服了杨涛结盟,但整个过程并非一路平坦,反而波折连连。>
杨涛是主战派的,但他帐下臣子对此兴致缺缺。>
若非颜霖一力支持他,杨涛怕也不能压下所有反对声音,决定结盟。>
杨涛的旧部是从东庆带来的,但扎根南盛之后,招揽来的人才都是南盛本土人士。>
他能在南盛站稳脚跟,除了旧部很给力,多少也借了南盛世家的东风。>
先前说过,世家占据着天下六成以上的财富,传承越久的家族家底越丰厚。>
缺人给人,缺钱送钱,缺兵买兵。>
这世上没什么东西是钱买不来的,若是有,肯定是出的钱不够。>
杨涛接下世家递出来的橄榄枝,得了他们的慷慨解囊,这才有了发兵起家的底气。>
受了他们好处,自然也要给予他们一定的回报。>
毕竟不是什么人都是姜芃姬,她能强硬拒绝世家旁人却没这个底气。>
哪怕是姜芃姬,她的成功也有一定运气成分。>
当年上京地动死伤无数、流民遍地,东庆皇室不顾百姓死活强硬迁都,青衣军和红莲教又趁势崛起,姜芃姬抓住这个机会站了出来,成了丸州百姓的主心骨。招兵买马,吸纳青壮流民壮大自身,通过坑害北疆积累原始资本,同时又调兵讨伐青衣军和红莲教,搜刮他们家底。>
她的成功几乎无法复制。>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
当卫慈前来劝说结盟,杨涛帐下世家出身的臣子便不愿意了。>
他们想将发展目标放在南盛本土——>
一统南盛,自立为帝。>
跨国去打许裴和黄嵩,杨涛能拿什么好处?>
这一仗打赢了,得利最大的人是姜芃姬,黄嵩和许裴的领地都被她吃下。>
杨涛出人出力去打仗,顶多拿回半个漳州。>
东庆六州二十一郡,其中五州十九郡都在姜芃姬手里,再添一个北疆,她治下领土面积比原先的东庆还大些,开国自立,登基为帝,绰绰有余。杨涛单单拿个漳州,有个蛋用啊!>
别看世家子弟瞧着好似不食人间烟火,算起账来那可精明了。>
卫慈受了一顿刁难,不过这点刁难对他而言算不得什么。>
眼前这些南盛士族出身的臣子,他认识八成。>
当年安慛回归南盛发展,一穷二白,卫慈为了争取这些世家的帮助,费了老大功夫。>
哪怕过去这么多年,卫慈仍旧记得各家情况和家族脉络。>
前世都不发憷,今生重来岂会胆怯?>
这些个士族,用他家主公的话来说,一个能打的都没有。>
试图说动这些人,与其用天花乱坠的保证,还不如一两句关切他们自身利益的话。>
世家反对声音虽然大,但最后拍板决定的人还是杨涛。>
杨涛又不傻,纵然借助了世家的力量,但他也没被对方架空成傀儡。>
哪怕杨涛不行了,他身边不还有一个二十四孝的保父颜霖?>
“军师,难道不能再劝一劝主公打消结盟的念头?”>
颜霖道,“主公心意已决,多劝无益。”>
若是撇去杀父之仇和夺州之恨,颜霖也不是很赞同杨涛与姜芃姬结盟。>
究其原因,不过是四个字——>
与虎谋皮。>
当年湟水会盟,颜霖便觉得姜芃姬野心十足,此人胃口绝不会满足一个东庆或者北疆。>
若主公与她结盟干掉许裴和黄嵩,颜霖深深怀疑对方会掉头将刀子捅向杨涛。>
杀熟这事儿,这女人没少干。>
臣子道,“唉,若是出兵攻打黄嵩和许裴,粮线必然吃紧。一个不慎,万劫不复啊。”>
这臣子也不是危言耸听,他是真心为杨涛考量的。>
在他看来,大丈夫欲成大事,心不狠不行。>
杨涛为父报仇就贸然出兵打跨国战,这样会吃大亏的。>
倒不如忍下此恨。>
赵绍要是落到姜芃姬手里,横竖也是个死。>
“你的顾虑,主公何尝没有想过?”颜霖蹙着眉头,长叹一声,“可——你只瞧见了目前南盛的情形,却未考虑天下大势。柳羲此人野心勃勃、图谋甚大,她不会满足于一个东庆或者北疆。待她一统东庆,给她一两年修养时间,南盛便是下一个目标。漳州,决不能有失!”>
没了漳州作为前线,姜芃姬一统东庆之后就能发兵推平南盛边境。>
到了那时候,杨涛的处境才叫危险。>
臣子一听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