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88章国家发展新战略(2/3)

作者:tx程志
都不会据之门外的,所以对于中南三州州郡官员,很多官员都认为新建之地,容易出成绩,所以争着前往这三州之地。

可是对于极西的楚州和庭州而言,则不怎么热衷了。可以说兴趣欠缺。等到内阁诸臣到齐,冉明道:“庭州与楚州乃大魏新置之地,为了平稳过渡,朕拟在庭楚二州的基础上,设立安西大督护,负责管治庭楚二州之民政。不知内阁对安西大督护可有什么推荐人选?”

负责二州的大督护,魏国从前可没有这个官职,而且也没有前例可依,不过楚州和庭州虽然只是两州之地,但是这两州却是魏国最大的两个州,面积加起来足足五百多万公里,几乎是东汉十三州面积之和,管理这么一大块地方,不仅需要忠诚、资历、威望,更需要能力。如今魏国朝廷里有能力的人不在少数,可是附和这上述四个条件的人,还真不好挑不出来。首先要说资历,魏国领土扩张非常快,能符合一州刺史要求的,大部分都在任上,如果要挑选安西大督护,首先要考虑原二十一州刺史、其次是各部堂尚书或侍郎。

冉明看着众人皆沉默不语,冲首相王简含笑问道:“王首相成竹在胸,莫非已有考量?”

王简一时语塞,喃喃道:“陛下,不知韩康伯此人可否听说过?”

韩康伯,就是韩伯的表字。此人东晋历史上有名的玄学家、训诂学家,幼年家贫,后举秀才,征召著作郎,都不任。司马昱为司徒时,引为谈客,转从司徒左西属转任抚军掾、中书郎、散骑常侍、豫章太守、侍中(全称为中书侍中,就是无丞相之名的丞相。)

冉明寻思着,韩伯论名气虽然不如谢安和王坦之、郗超之流,但是也算是东晋仕林翘楚,名满天下,关键是此人非常拥有真才实学。观其履历,从佐官到散骑常侍转为太守,再到侍中,也算是从地方到中央,各级经历都有。不过冉明并没有立即决断,而是冲内阁众副相道:“朕与韩康伯不熟,不知众位爱卿意下如何?”

御史大夫王宁出列躬身道:“陛下,韩康伯有守牧一方之大才,而论思辩亦举世无双,然督安西夷民,无疑鸡同鸭讲,臣举荐铁道部侍郎崔逞,逞有干才,善抚民,足以担挡大任。”

其实王宁反对韩伯,不是因为韩伯能力不够,而是因为韩伯是东晋归附官员,属于魏国南系,这些南系官员大都依附财相谢安门下,他就举荐了北方清河郡东武人崔逞。崔逞出身名门,而且其父崔遇亦是永兴之祸十万军民死难者一员,属于魏国功勋之后。

冉明岂会不知这内阁诸相之间相互竞争排斥,冉明莞尔一笑,就在这个时候财相谢安道:“陛下,不知景略如何?”

景略就是王猛的表字,王猛是谁在魏国没有人不知道,他是冉明的老师之一,当朝帝师,冉明的谋主,铁杆心腹。论忠诚,王猛对冉明绝无二心,值得冉明托付身后事。要说能力,王猛的能力是公认的。他是一个文武全才,为胶东国相时,把胶东国治理天下最富的郡,带兵打仗,更是打得慕容俊都没有脾气。

这其实都不算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谢安非常了解冉明的真正想法。冉明其实最想把王猛晋升为内阁首相,只是非常可惜。王猛还是因为资历不够,威望太低,难以服众。况且冉明打算把内阁首相晋升制度,定为常例。既,不在边州为官,不得入阁。谢安举荐王猛,就是让王猛补齐在边州为官的履历。

听到谢安的话,内阁大臣们都暗暗吸了一口凉气,王猛是冉明的心腹老资格的元老,作为魏国最大的两州,冉明交给王猛绝对放心,不会担心两州会有反复。而且王猛的能力是公认。最重要的一点,王猛是帝师,跟冉明有着师弟情份,皇帝的老师,想要批判的人,就少不得要掂量掂量一下自己的分量了,你总不能说皇帝的老师私德有问题吧?

经过连续三天的内阁闭门会议,经内阁举荐,冉明审批,魏国新任安西大督护为原铁道部尚书王猛王景略,铁道部尚书之位由工部左侍郎崔逞接任。而庭州刺史则为户部侍郎韩伯,庭州高昌郡太守则为谢重,焉耆郡太守为张玄,于阗太守王国宝,哈密郡太守为袁悦之。至于楚州刺史则为王坦之。

冉明把这次庭州和楚州刺史和各郡太守人员任命的消息以邸报明发全国,当那些忐忑不安的新晋进士们看到公布的庭州从刺史到各郡太守的名录,这些新晋进士心思开始活络了起来。

王猛是什么样的人,在魏国没有人不知道。如果说冉明把王猛发配边疆,那绝对没有人会相信,除非王猛谋反。偏偏冉明命王猛为安西大督护。

督护光从字面意思上理解可能不太明白,如果把安西军称为魏国的西方战区,刘科这个大将军就是西方战区司令,而王猛这个督护,就是魏国西方战区的政委和西北局书记。至于谢重这可是谢安二哥谢据的亲孙子,虽然与谢安名为祖孙,事实上情同父子,他也是像谢玄、谢琰一样跟着谢安在东山别院学习出师的谢氏直系子弟。至于韩伯韩康伯,也是东晋南方士族中的翘楚人物,他的亲舅舅就是东晋大臣殷浩。他在东晋时。这也是名满江南的大才。

至于张玄这可是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