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094章一百年发展规划(2/3)

作者:tx程志
以为食”王简道“鲁梁旧事重演,后果不堪设想”

“没有那么夸张,朕可以一招解决之疾”冉明道“朕原不忍百姓困苦,故下旨定粮价为六百文每石。农民产出收益有限,所以对于种地的热情不高,只要解除这道禁令,粮价以市场经济进行调节,这个问题就会得到极大的缓解。况且魏国无粮可食的局面,永远不会出现。”

冉明非常自信,在中原粮食是最宝贵的战略物资,可是在南洋和中南半岛,粮食就是最不值钱的东西,所以魏国海外贸易运输船在回程的时候,必须携带一定比例的粮食,否则会被苛以重税。所以南洋的粮食,会源源不断的涌入魏国,虽然这些南洋粮食会冲击魏国的粮食市场,但是在保护价的作用,农民的利益也得到了保障。

“可是”王简突然间找不到理由了。

事实上冉明清楚,王简也清楚,房旷的这份奏折,其实是投石问题,表面上是指出魏国耕地减少的现象,陈述田少国危的事实。逼冉明更改重商兴工的国策。

冉明自然不会去改变,以农为本在封建时代是一条不错的国策,可是在工业时代,这个政策就过时了。

进入了蒸汽时代的魏国,半只脚已经进入了工业时代,大规模集成式的工业化生产,会提高数十上百倍的生产效率,在商业兴盛的同时,也给这个社会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趋利避害是人的秉性,种地产出少,收益跟付出不成比例,但是一旦粮少,价格走高,那么种粮的人肯定会大增。

春种秋收冬藏,这是自然界的发展规律,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中,也只会越来越进步,而不会倒退。除非是人为的原因,这就是逆天而行。冉明秉承着已经规划好的战略,顺其自然。不过为了鼓励百官向中枢提出全理化意见,冉明还是给房旷升职,提升其为农部侍郎,让成直接进入中枢,成为高官之一。

科技的进步,绝对不会是其一个领域的进步,通常都是系统的工程。比如猛火油,由于华夏容易开采的原油非常少,猛火油的价格非常高,但是其军事应用和民用,让其需求大增。随着原油开采和炼油的增加,而炼油后的残渣沥青,终于其人们发现了其独特的物理性质。最初少量的沥青都是被随便的堆放在炼油工坊附近,由于阴雨天气,道路泥泞,一个车夫找不到可以垫路的东西,就把沥青垫在在坑坑洼洼的路上,结果经过沥青垫过的路面表面平整、坚实、无接缝、行车舒适、耐磨、噪声低等优点,很快就进入了修路工匠的视线。结果这个连专利都没有申请的沥青铺路法,迅速在炼油厂周围渐渐扩展开来。

现在魏国工部每年都会采购大量的沥青用来铺设道路,结果由于其废渣变成宝,也让轻油的价格降了下来,迅速代替原来的点灯的菜油。

由于这种东西西域非常多,而且代价远比水泥要低,所以沥青就代替了水泥,渐渐成了修建道路工匠眼中的宠儿。

除了沥青的使用,魏国在热气球方面也越走越远,因为炼油技术的不断提高,魏国工匠可以提炼轻油,而轻油热量高,燃烧效率高,成为热气球理想的原料,这让魏国石油开采进一步加快。

铁路不仅成了魏国国家战略的命脉,其实也成为了魏国经济领跑的火车头。因为修建铁路需要消耗大量的铁路和原木,而增加炼钢厂和炼钢产能,又需要扩大煤炭的消耗。更重要的是,大量魏国农民利用农忙时间在工厂里赚到了大量的金钱,手里有了余钱,这些魏国百姓对于生活用品需求量也大增。

似乎是陷入了一个怪圈,需求量的大增,这就需要增加劳动岗位,而魏国的人口是有现的,哪怕是工资再高,在农民眼中,农业才是他们的根本。结果倒好,随着经济的发展魏国的工人工资也在市场推动下迅速拉高。冉明在永兴三年开办各个工坊的时候,甚至不用付工钱,只要管饱饭就有人愿意干。可是现在,你要是像原来那样每天二十钱请一个工人,工人当你是白痴。为了挣钱,为了招足够多的工人,工坊主不得不咬牙增加工资。

随着工资的增加多,现在魏国工人又要求其他福利待遇比如,每个月要休假,要求伙食标准,还要生命安全保障,像开采煤矿或其他危险系数大的职业,魏国工坊主都不敢用魏国百姓,他们出再多的钱,也请不到足够多的人。

在人力短缺的情况下,就在市场经济的调节下,把机械代替工人的思路加快发展了,像原来密集型的纺织、蒸汽机就代替了原来的风力、水力或人力机械。就连铺路的蒸汽式压路机也发明了出来,用来代替人工夯实路基。

魏国的铁路修建和其经济发展,最终也让百姓集体受益。以往的时候,家有余粮,这是上天的馈赠和恩赐。在这个时代,家里要是断了米粮,那就是懒蛋憨货。老百姓的日子过好了,特别是生活水平的提高,大量肉类或牛奶及牛奶制品的摄入,这让魏国国民体质有了较高的提高。

“强壮国民体魄,文明其头脑。让华夏崛起在世界民族之巅。”这是冉明的目标。看着魏国可喜的变化,冉明越来越兴奋,因为他知道魏国真正崛起了。

月爱来魏国成为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