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31章科技发展规划(2/3)

作者:tx程志
下的印象非常深刻。朐县县城还是西晋权臣,八王之乱的参与者东海王司马越时期所修。毕竟东海国是司马越的封地,所以朐县曾在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司马越在八王之乱中获胜,把晋怀帝司马炽掌握成傀儡。权倾天下的司马越怀疑朝臣背叛自己,就带着怀帝司马炽把国都从洛阳迁到了鄄城(今山东鄄城)。司马越征调三千民夫,兴修了朐县县城。当时县城城墙高三丈三尺,宽一丈六尺,周十六里又九十三步。

然而朐县的命运就像西晋王朝的兴衰一样,历经了西晋覆亡,匈奴汉国兴起,后赵兴起,哪怕到了魏国重新掌握朐县,整个县城也因民夫匮乏,并没有大肆修建。这样的城墙历经三次战火毁坏,加上六十多年风吹雨淋,惜日曾高达三丈三尺的城墙,仅剩一丈有余,而且多处坍塌,别说防御敌人进攻了,就连野兽都防不住。

此时给王丁最大的震撼的是是朐县的港口,此时用钢筋水泥浇铸的港口,人山人海,仅仅忙活在港口的各类工匠就多达三四万人。如果加上商贾和士绅,恐怕朐县人口早已突破了十万大关,短短不到两年的时候,朐县人口居然增加了二十余倍。更加震撼的还是朐县港口,原本只能依靠万石以下的船只,此时港口内仅飞剪船就多达百艘之多,加上其他小型舰船则不计其数,远远望去,帆影重叠,几乎没有尽头。

好不容易登上码头,沿着笔直的水泥公路向县城行去。就连王丁都被震撼到了,更别提随行的美洲土著代表了。尽管这一百八十三名代表,都是美洲三十九部中见识最多,掌握知识最多的人,可是他们视野毕竟有限。看到第一个天国港口,被震撼得连嘴巴都没有合拢过。

不过长达三个多月的航行,叶无忌最大的功劳就是把汉语教会了这些美洲代表们。哪怕最笨的土著代表也学会了简单的几个词语,比如吃饭喝水,你好之类的。叶无忌为了教会这些土著汉语,可是煞费苦心。不用汉语说话,饭不给吃,水也不给喝,在这样的环境下,美洲土著代表的汉语水平简直就是突飞猛进。

殷福布族的首领赫斯特。科看着水泥路面,立即不顾随行人员的劝告,马上蹲下身子,用王丁送给他的匕首在水泥地上刻起来。“太不渴思鱼了!”

殷福布族虽然自称是殷商后裔,事实上他们的语言和汉语有着非常大的区别,其实就连汉语历尽千年沧桑,无论字形还是字意以及读音都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

阿兹特克帝国的羽蛇神大祭司嘟囔着:“这么庞大的石料,不用来建造神庙,用来铺路,实在是太浪费了!”

在羽蛇神大祭司的眼中,一切宝贵的材料都应该用来建造神庙,而不是用于生产生活,恐怕这是所有神职人员的共同心态和价值观了。

阿兹特克帝国的羽蛇神大祭司从接触汉语开始,只用了短短半年多的时间就基本学会了说汉语,只是他不认识汉字而已。光听其说话,观其形态,还以为这是哪里的一个农夫呢。没有办法,阿兹特克帝国气候湿润,天气炎热,所有人的皮肤颜色比中原汉人略黑,不过这种细微上的差异,在魏国地域上也表现得非常明显。

一行人在军队的护卫下进入了朐县县城,王丁不仅没有看到城墙,甚至连老县城的痕迹都不见了,到处都是钢筋水泥建筑,如果刻意忽视街道上并没有的电线杆,恐怕还以为进入了一个后世江南小镇呢。华夏传统建筑其实是以木质为主,然而魏国此时把宝贵的木材都用来建造船只或铺设铁路,制造家具,冉明又严令各级官府不得私自滥砍森林,魏国所有的木村都是进口。哪怕在海外最不值钱的木材,光庞大的运输就已经非常吓人了。所以慢慢的魏国已经把原来的习惯和传统给改掉了。

用来钢筋水泥建造房屋好处是非常易见,首先是坚固耐用,木质房屋每年维护费用就不低,特别是顶梁柱和支撑结构,都需要用大量的药品防虫蛀蚁啃,而且防寒效果却非常差。更加危险的是,容易发现火灾。稍有不慎就有可能让全城陷入火海。可是钢筋水泥建筑就根本没有这个担心的必要。

中国最称为吃货帝国,最拿得出手的东西不是飞机大炮,而是各类美食,等美洲代表团成员进入朐县之后,魏国朝廷出面招待了美洲代表团员。尽管冉明在招待方面显得非常吝啬,明文禁止铺张浪费,所以朝廷招呼美洲代表团仍是魏国十数年不变的招牌菜四菜一汤。这些美洲代表们根本就没有见过世面,在大海上他们吃着探险队吃得要吐的罐头,就感觉这是世界上最美味的食物了,可是当他们吃着红烧肉、糖醋鱼和清炒木耳时,恨不得把舌头吞进肚子里。

一夜休息,王丁和美洲代表团们就开始分开了,没有办法。王丁携带的土豆、红薯种子已经开始发芽了。王丁肯定不能再陪着美洲代表们在魏国沿途看风景,他需要跟随皇家特卫一起前往邺城述职。

五月的气候一天天的变得炎热,田地里的庄稼都努力的在这段时间内疯长,更有不少鸟类栖息的林间。明媚的阳光照在人身上,让人禁不住感到有些慵懒,甚至想要躺下来好好的睡一觉。冉明却没有任何睡意,探险美洲说实话,其实是冉明死马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