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32章争辩(2/3)

作者:tx程志
江山。不是因为别的,就是因为满清聪明之处是联合一帮汉奸学者,篡改了儒学经义,捏造了一套愚民学说。

造成满清胡化中国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孔子在千年独尊儒术的过程,渐渐被神化了。被偶像化了,被认为其一言一行其正无比,成为正确与真理的化身。他的学说成了经典的教义与神圣箴言,被绝对化了,被绝对地发扬光大,扭曲得变成了一代又一代统治精神的主神。由于学而优则仕的观念,研究儒家经典成了人生的追求,成了进入仕途的敲门砖,成了鲤鱼鱼跃龙门的法器,研读儒家经典,飞黄腾达,是终南捷径。由于当权者企望禁锢广大人民的思想自由,培养和训练一批又一批的奴仆,不允许对儒家经典加以阐释和发挥,反过来儒家学说与思想变成了束缚广大民众、禁锢广大民众的精神的教条和绳索,这样基本上达到了王朝统治着的原先的目的。

不过,此时的儒学被没有经过宋朝的篡改,变成了更具有欺骗性、腐朽性和堕落性。也没有像明朝那样被继续虚伪、伪善、愚昧。在汉武学初尊儒学的时候,事实上儒学是非常包容的,儒家吸引、法、墨、名、阴阳、道等诸家之长,取长补短,所以才造就了汉唐盛世。王简提出的仅仅一个观点,立刻遭到儒门的强烈反击。他们甚至逐字逐句批驳王简的话,而且用词极为恶毒。

事实上孔子的主张可不是后世篡改后的以德抱怨,你打我左脸,我把右脸伸过去给你打。而是以德报德,以直抱怨。后世很多人都会儒学害了中国,事实上这是错误的观点,这就好比一句俚语“再好的经,碰到孬和尚也能给念歪了!”

王简的观点中,其实本身就有很大的漏洞。而且攸候喜虽然是商朝的一个诸候,其封地在(今江苏)一带,当时被称为淮夷。攸候喜本身算不上华夏,属于商朝四夷之一。况且可考证的攸候喜的二十五万大军,包含了堣夷、莱夷、淮夷、风夷、黄夷、于夷、白夷、赤夷、玄夷、阳夷、方夷,蓝夷、尸方、儿方、人方、班方、林方、盂方、虎方(既淮水上游北岸附)、人方(人同夷,既夷方,今沂水一带。)

总之大臣提出的观点就是,即使美洲土著三十九部是攸候喜的后代,但是攸候喜并不是华夏族,而是四夷之中的一个。

商朝时期,王师的其实左、中、右三军,遇有重大军事行动,一般是以王师为骨干,辅以用兵地附近的氏族军。商朝商王帝辛(纣)少年英勇,派部下向东征讨莱夷,自己攻打南方九苗,将商的势力延伸到了东海和长江流域,但是其连年的征战,极大消耗了国力,进一步激化了国内矛盾,国内兵力空虚,使其对西北的控制下降,给了周以可趁之机。结果王师在外的帝辛,不得不武装奴隶抵抗周军,结果奴隶倒戈,商朝一战而亡。

魏国大臣从各种典籍中找出了当时商帝国攻打东夷的军队和其氏族军,结果考证出来的结果非常操蛋,即使商军在征讨东夷战争中一兵未损,当时王师只有一万人,其他都是当时商朝的从属部落军。

王简的脸色非常阴沉,华夷之辨,事实上经历了三个阶段,最初是利用地域划分,其次是利用血缘划分,然后再是利用文化划分。此时冉明推行的华夷之辨,是将采取文化划分。这本无可厚非。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王简朗声道:“寰宇所及,华夏独踞东极,古往今来,三千年矣!今帝国倚左右睨视,这衮衮凡尘,又怎能置于夷狄之蚀,而不归我华夏王化!寰宇归大魏王化,此乃我大魏天命。”

王简也知道如果单凭吊书袋,他肯定比不过这些专门专研文史的大儒。他就绕开了攸候喜是不是华夏人的圈子,而是直接把话题扯到了如今魏国。此时的魏国疆域极广,极西比汉朝最强盛时还要西扩四千五百余里。极北,几乎占据了整个蒙古高原,即使漠北,也成了魏国军队的狩猎场。至于原来汉朝时期的朔方、云中、代郡辽东这些边州郡县,更是直接变成了内州郡县。向南更不用提了,汉朝不过设立了交趾(一作交阯,今越南东京,即越南北部)、九真(今越南清化省、乂安省、河静省、广平省,即越南北部)、日南(郡治今越南顺化以南,即越南中部及以南一部分)五十六县。魏国倒好,直接吞并中南半岛,将疆域拓展到了金瓯。并且将瓜哇、婆罗洲、金州(苏门达腊)纳入了魏国的统治之中。

这句话提出来了,谁敢反对?此时反对派出首领圣衍公孔抚出列道:“《周礼·夏官·职方氏》:有言,“辨九服之邦国:方千里曰王畿,其外方五百里曰侯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甸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卫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蛮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夷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镇服,又其外方五百里曰藩服。”

说到这里,王简可算是抓到孔抚的语病之处了。

王简道:“那若按周礼而言,邺城千里为王畿,那么一千五百里为候服。那么四千五百里既有夷服,五千里为镇服,五千五百里为藩服。庭州距离邺城七千八百里余里,楚州碎叶城距离邺城足足有一万两千三百余里,这庭楚二州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