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136章认祖归宗(2/3)

作者:tx程志
决的办法,现在我大魏已经在解决交通的问题,我们主要交通都是采取高速公路和铁路,现在火车每天十二个时辰可以跑两千里,从朐县到邺城,其实也就是一天多一点的时间而已。也许再过几年,我们的火车可以跑得更快,到时候别说从朐县到邺城,就算从信州抵达邺城也用不着花费一个多月的时间赶路了。”

其实除了高速公路和铁路之外,魏国还大力发展水运交通,通济渠、永济渠这些后世京杭大运河的主干,都在紧张的修建中。为了疏通这些沟渠,魏国花费比隋唐要大得多。首先沟渠的河堤都是采取钢筋水泥建筑,保障不会因暴雨酿成洪灾。同时也可以保护水土流失。其次是运河河流体系水土保护工作。保护水土流失的办法,最好的方式就是植树种草,过度开垦土地只能加巨破坏水土环境。只不过后世天朝是因为人口太多了,没有足够多的土地,无法养活那么人口,可是魏国在这个时候就没有这个担忧。

魏国的海军实在是太能干了,满世界抢粮食,现在南印地区的潘地亚和普利王国这个属国,都以粮食生产为主,一年两季大米,肥沃的土地可以让两国每年生产近六千万石大米。这些粮食产出,其中一半都被低价购买,运到了魏国。除了这两个属国,魏国还可以从宁远(既瓜哇岛)、镇远(吕宋岛)、金州(苏门达腊岛)弄到大约三千万石的粮食。每年六千万石的粮食,几乎可以养活一千万青壮年人口了。

当然,这些粮食其实并没有被投放到魏国的粮食市场中,因为这将会摧毁魏国的农业体系。如果种地实在无利可图,恐怕就没有人去种地了。当然,魏国都会用这些粮食养活庞大的奴隶大军,为魏国的现代化建设而努力奋斗的奴隶大军,也不能让他们光干活不吃饭,否则他们也会造反的。

赫斯特等沿着黄河逆流而上,又转入了漳水,渐渐靠近邺城。邺城与说是一个城市,不如说是一个繁荣的经济圈。这和后世的帝都差不多,包括邺城在内、内黄、林虑(今天林州市)、汤阴、临漳、临水、涉县都属于这个圈子。

在漳河的景阳渡登陆,有直抵邺城的水泥公路,不过此时道路两旁,已经树立了一排排旗帜,让面书写道:“欢迎回家!”

魏国官员道:“你们美洲三十九部代表,代表的是一千多年前我们华夏分支之一二十五部子民,你们流落异乡已经一千四百多年,吾皇陛下代表魏国两千万臣民,欢迎尔等回家!”

回家,对于常年居住在家的人来说是一个非常陌生的字眼。可是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这不仅是一个诱惑,更是心灵上的冲击和震撼。赫斯特和美洲代表们心思各异,他们有的确实是殷商遗民的后裔,对于殷都有着无比强烈的感情。

赫斯特像一个虔诚的苦行僧,一步一叩首,一步一拜,慢慢用自己的膝盖和脑袋向邺城挪动。除了赫斯特还有一百多名同样殷商遗民后裔,也做着同样的动作。其他美洲代表也感觉不好意思,他们随着赫斯特的节奏,向邺城用自己的方式致敬。

当古埃及被罗马帝国和波斯帝国征服,古埃及文明就成了昨日黄花。当两河文明被***吞并,惜日最璀璨的文明变成了漫漫黄沙。古印度文明被外来侵略,也搞得一盘散沙。唯有华夏文明仍灼灼其华,烛照神州,光耀华夏。华夏文化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化,是全世界文化的源头之一。它绵延不绝横跨人类历史的长河,它经历了辉煌的发展时期,以其独特的体系对人类文明进步产生过重大影响。

华夏文明和世界其他三大古文明不同,主要是因为华夏文明非常讲究传承。从小的方面来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从大的方面来说,《庄子养生主》:“指穷于为薪,火传也,不知其尽也。“原以柴烧尽,火种仍可留传。薪火相传就是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历史上中华文明也像其他文明一样,遭遇到无数次的侵略,有的时候,中华文明可以成功抵御入侵,守住江山社稷,有的时候却江山尽失,但是华夏文明的传承却一直没有断绝。

华夏民族作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有着极强的凝聚力与团结统一的优良传统。在历史的长河中,世界上有不少民族消亡了,其中不乏有为人类作过杰出贡献的民族。而华夏民族数千年来,虽然经历了和自然及敌人的严酷斗争而不解体,并日益繁荣,就是因为她有一个光辉的整体形象,有一个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龙起着维系和向心的作用。

有一个叫《狼图腾》的书,极力粉饰蒙古。熟不知蒙古的狼文化,和世界上无数民族一样,只是昙花一现。无论如何粉饰,却无法改变,狼自私,凶残、嗜血好斗的本质。有人说蒙古人非常团结,永远比汉人团结。事实让说出这个观点的人,不是脑残就是白痴。翻翻蒙古历史,你会发现,他们自已人砍自己人,比外人砍他们凶悍的多。从蒙古统一,到迅速分裂成四大汗国,然后相互开片,近百年混战,如果他们团结一致,恐怕老朱同志也无法把蒙古人赶出去。

可是华夏的龙图腾却不一样:“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龙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