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零七章 买卖兴隆(2/3)

作者:镶黄旗
和日本市场消费力增加的莫大的好处相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总之,当代的日本在宁卫民眼里就像是一个天堂里的国度。

完全是由金子和宝石打造而成的,大马路上到处是钱,就等着他拿搂钱的耙子往自己的怀里搂呢。

事实上也确乎如此,4月中旬,在春斗结束之后,大刀商社最新的财务数据出台,显示出拉杆旅行箱的出货依旧旺盛。

每个月五千个拉杆箱的销量不在话下,已经基本和京城代工工厂的月产量持平。

所以说,大刀商社目前五六亿円的现金收入基本上已经触碰到了收入天花板了。

要想进一步实现利润的增长。

短期看,恐怕只能指望曾宪梓从港城发过来的港产金利来拉杆箱能够到货。

而长期看,宁卫民也就只能指望接待好飞机上遇到的那位轻工局李处长。

然后等到这位处长回去与邹国栋联系合作的细节,再为易拉得寻找合适的代工工厂实现增产增量了。

所以鉴于此,原本还打算在多找几家旅行社,打通邮购销售渠道,甚至让人拉着拉杆箱去机场招摇的宁卫民,暂时也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先安于现状的继续等候下去了。

当然,他也不会无事可做,建设属于自己公司的物流队伍正是时候。

起码也得买上两三个中型厢式货车,雇请两三个专职的送货司机吧。

否则的话,不久之后,真等到货物能充足供应了,卖出去了却没人送,也能让人急死。

他又不傻。

这种事儿当然得打提前量,事到临头要再着急,那可就晚了。

另外,让宁卫民极为欣慰的是,惠文堂书店的改造方案在香川凛子的关照下,也搞的有模有样。

书店外观虽然没有太大变化,保留了原有的百年历史原貌。

但一进去却是另一番世界了。

一楼虽然还是书店的样子,但原木打造的新书架却非常温馨。

书架和展示台上,摆放的已经大多是艺术类和写真类的图书与画册。

至于那些枯燥乏味的那些教科书和学术书籍已经不在书店摆放。

还有几个珠宝柜一样的玻璃展示柜,里面则是宁卫民从华夏带来的异域工艺品。

如此一来,从整体室内装修风格上就变得明亮清新起来,完全脱离了旧有的死板和陈腐气。

再加上楼上咖啡机传来的好闻咖啡香,以及店里随处可见的有趣的小装饰和五颜六色的蒂凡尼风格的玻璃吊灯。

这家有百年历史的书店,因此变得时尚感和文艺范十足。

客人如果真的扶着楼梯走到楼上,则会有更多的惊喜。

因为这里比楼下更舒适。

上面是一个带五把椅子的咖啡吧台,外带四套带皮质沙发座小圆桌。

还有一个按照宁卫民的要求摆在这里仿旧款的唱片机,可以播放老式的黑胶片唱片。

总之,整个区域都透着舒适和安宁,特别适合顾客拿着书籍静静的在这里消磨时光。

甚至坐在临窗处,还能隔着透明玻璃外墙看到楼下的繁荣街景和川流不息的人群。

而这些变化带来的直接影响就是店里转型成功,终于开始扭亏为盈。

经两个兼职的大学生给自己这么一报账,宁卫民才发现。

尽管图书的销售依然惨淡,像过去一样得撞大运,每天才能卖出去几本书。

但在这条街上希望找这么个安静地方歇歇脚的人,也的确不少呢。

现在每天店里仅靠卖五百円一杯的咖啡,就有两三万円的进账。

再加上一些盒装冰激凌和瓶装饮料,还有一些从便利店里进货的巧克力、饼干、蛋糕等茶食小吃,净流水能做到五万円以上。

毛利差不多就能有三万多円。

果然如宁卫民当初所想,这是实实在在的市场需求。

尽管一个月百万円的收入,在这条如此繁荣的街上也不算太高。

但毕竟聊胜于无,总比以前的书店天天都赔钱强多了。

如今刨去电费和水费,起码挣出两个兼职工的工资不成问题。

这一进一出,那差距大了,能一样吗?

更何况这还是店里所能提供的饮食种类相当单调的情况下呢。

别忘了,宁卫民这次回国可不是白回去了,他是回去调兵遣将的。

这不,一看到惠文堂书店售卖咖啡没有什么特色,在茶食上更是具有明显的短板。

他就让许春燕开始每天往书店送点茶食过来。

那许春燕可是坛宫面点组的组长啊,又是马克西姆餐厅学习过的甜品师。

无论京城的烘炉点心,还是法国的西式高档都是正宗啊。

她想搞点好吃又不贵的茶食出来那还不容易得很嘛。

于是惠文堂书店这下行了。

麻糖、花生粘、牛舌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