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千二十七章 大轰炸(2/4)

作者:镶黄旗
内心感觉希望不大。

毕竟松本庆子才刚买下山口淑子的回忆录改编权不久。

这么短的时间,怎么可能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何况宁卫民又是那么的年轻。

嘴上没毛,办事不牢,这是华夏人的民谚不假,不过日本也有类似的观念。

所以在冈本晃看来,很有可能“联合拍摄”这就纯粹是宁卫民的臆想,是这个年轻人拿出来吹牛皮而已。

不过这次他可是真走眼了,宁卫民给出了足以让他动容回答。

“我的计划应该是华夏内地长春制片厂、京城制片厂和沪海制片厂三厂联合拍摄。因为东bj城和沪海,正是李香兰女士前半生待得最久的三个地方。如果有本地制片厂来合作,当然许多拍摄问题就好协调了。”

“至于目前的具体进展是,由于我本人在京城有很多演员朋友,和京城制片厂联系起来最方便。前天的时候,我和那边的领导已经通过电话了,他们的厂长很感兴趣,原则上表示同意。但还需要跟上级请示,这是涉外合作项目的必要程序。”

“另外也算巧合吧,我和庆子还有一位共同的朋友,她就是那部《火烧圆明园》慈禧的扮演者——刘晓芩,目前正在沪海制片厂的谢晋导演手下拍电影。所以这件事我们委托她代为联系了。可能再过几天才能有回信。不过从中间人谢晋导演对此事的反馈看,沪海电影制片厂方面应该问题也不大。现在唯有长春制片厂还得再想办法联系。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想必也应该会顺利。”

“此外我还能做出的一项承诺,就是华夏内地那边,无论哪个制片厂,肯定能给出最优秀的导演、演员,剧组人员与我们相配合。这部电影如果投拍,至少在华夏演员阵容方面一定是有史以来最华丽的,参演者全部都是有经验的好演员。如果再配合真实的当年场景和考究的道具,高水准的化妆,那我们很有可能拍摄出最接近于历史真容的一部传记电影来。”

“有关这一点我也不瞒你们,主要得益于华夏内地经济不发达。目前华夏的物价还很低,这就等于变相降低了这部电影的制作成本,增加了我们的预算。不夸张的说,正因为是两国联合拍摄,我们如果善用这十亿円的预算,兴许能拍出在日本要花二十亿円的影片效果来。我相信再过几年,华夏内地经济会进一步增长,到时候,我们可就出不起这么多名演员的报酬了。不会再有这样的优势了。”

宁卫民画出的大饼,越发刺激得冈本晃口干舌燥。

“这么说……这部电影如果投拍!不但质量会有相当的保证,而且还是真正的大场面,大制作!真是太不可思议了!”

他甚至因为宁卫民的老道,而忍不住怀疑起来,于是感慨之余又追问了一句。

“宁桑,您……您在华夏的时候,难道也是从事电影行业的吗?”

而宁卫民把话说得倒是很谦虚,可无形中显露的钞能力却最是伤人。

“不不,请别误会,我对电影行业不是很了解,只是出钱投资过几部影视剧而已。我不是刚说过华夏经济不发达嘛。那么既然我个人在金钱上有点能力,就很愿意出钱帮帮朋友们啦。应该的,应该的。”

瞧这不动声色的凡尔赛吧。

冈本晃那脆弱的自尊心再度遭遇重击。

事实证明,老话讲的好啊,人比人得死。

他冈本晃算是白活在东京这么发达的城市了。

事业上的成就居然还比不过一个来自于第三世界的小青年?

这哪儿说理去!

不过谈到钱,这又轮到渡部满发难质疑了。

毕竟他是搞财务工作的,最怕的就是“要为无米之炊”。

“宁桑,请问,如果和几个制片厂都签订合作意向了,那么投拍电影的资金,华夏方面也会承担相应的额度吗?要是这样的话,我们的经济压力可就小多了……”

结果话没说完,宁卫民就打断了他。

“不不,华夏方面最缺的就是资金。所以他们只负责人员和设备方面的支持,还有当地协调至于资金问题,完全由咱们自己来承担。不过你不要担心。这其实反而是我们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安心交给我就好。”

宁卫民做出如此的决定,初衷就是想照顾老乡,为的是扶植一把华夏的电影事业,让几个制片厂落点实惠。

虽然按照惯例,日华合作的影片,基本上都是按照对等原则出资的。

可好汉护三村,如今他既然有能力维护家乡父老的利益,就不能让日本人占了便宜。

真要拍上这部戏,华夏要出多少演员呢?

难道就因为华夏的人工便宜,日本演员就能以一当百了?

没这样的道理。

然而宁卫民想的是挺好,嘴里说的也轻松,渡部满却没这么好打发。

钱的问题对财务来说差一分一厘都不行,就别是十亿円的缺口了。

楞了一会儿,渡部满还是发挥了财务人员死要钱的职业本色,死缠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