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一十八章 人有三急(2/3)

作者:镶黄旗
的厕所指引。

虽然语言不通,可厕纸让艾琳娜弄明白了这些好心人理解了她的难处,也就跟着去了。

要说这时候,洋妞儿还是挺开心的。

那感觉应该差不多像当年轰炸东京迫降在华夏大陆的美国飞行员一样,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没想到一路小跑到了地方就傻眼了。

她万万没想到人家给她指点的就是破砖墙半围着两个小房子,阵阵令人惊奇而窒息的气味扑鼻而来。

她这才恍然大悟——哇,这地方她刚才来过的!

原来不是饲养家畜储存肥料的地方,是京城的公共厕所呀!

闻着这种气味,艾琳娜脑子里一片空白,坚决拒绝进去方便。

陪她一起来的几个妇女莫名其妙,这洋丫头怎么不进去啊?这到底急是不急?

有个大嫂看过不少集的《跟我学》,简单的英文词汇还记得一些,就模仿着电视里的花克琳对她说。

“hurry,hurry……”

后面跟来的几个孩子起哄架秧子,炫耀他们所知。

“quickly,quickly……”

毕竟生理的需要是任何人都无法拒绝的。

就在这乱成一锅粥的催促声里,艾琳娜也怕招来更多的人,真的没法再矜持了。

深呼吸一下,终于一步一步如上刑场一样,决心尝试一下京城胡同公共厕所的滋味。

可好不容易进去了,谁成想,艾琳娜又一阵风一样跑了出来,脸色苍白,几乎呕吐。

然后一着急,抱着一棵树就哭了。

怎么回事?

原来艾琳娜朝黑洞洞的厕所里看了一下,发现京城公厕的厕坑居然是开放式的。

谷坆/san不要说冲水设备,连个遮掩都没有,而且满地的污秽之物,根本没法走啊。

这一幕的刺激太强烈了。

最后……最后救星居然来自于厕所里面。

说来也巧了,有个正在上厕所的女人,是个中学教英语的老师。

她正蹲着跟人聊天的时候,没留神一个金发脑袋露了一脸就跑了,还在外面哭,她也很好奇。

这位英文老师当然能说一口艾琳娜听得懂的英语,所以这下沟通没问题了。

而且更妙的是,这里距离景山街道办不远,那儿就有一个宁卫民捐的厕所。

这英文老师不但知道,而且行事也挺果断。

从胡同里拦住个刚下班回家的街坊,临时借用人家的自行车,把这位已经动弹不得的洋丫头给送了过去。

可想而知,这种处境下的艾琳娜见到条件能比得上京城饭店的厕所,那简直绝处逢生一般的感动啊。

等她一身轻松的出来,不但对今天所有帮助过自己的人感恩戴德,也对这个救了自己的厕所心生爱意。

没别的,手边就有相机,乞哧咔嚓这通拍啊。

既和英文老师合了影,也拍了许多厕所的照片。

回去之后,她则又哭又笑,显然精神大受刺激。

报社的同事们还以为她出什么事儿了!

负责人一拍脑门,“oh,elinna!i’dneverseenyousobad!hathaen……”

结果,她却给大家讲起了在京城上公共厕所的故事。

再之后,负责人觉得有点意思,就给了她一个机会。

建议她就此事以观察民生的角度,以游记的形式,写篇稿子发表在报纸上。

别看艾琳娜还从没发表过自己署名的文章,可骤然获此重任,她对此还真不发怵。

道理很简单,连京城胡同里的厕所都趟过去了,还有什么处境更难的?

写就写呗!

应该承认,这年头即便是西方主流媒体,也不像几十年后那么道德沦丧,恶意丑化。

艾琳娜的发表的文章还是很客观、很实际的。

既写了东方古都胡同景观和日常生活的有趣,也写了京城老百姓爱助人为乐的古道热肠。

对于厕所则是一副很遗憾的语气,认为这样的厕所与一个大国首都的地位不相称。

共和国的老百姓理所应当享受到更卫生、更洁净的入厕条件。

最后把宁卫民捐的厕所当成亮点来写。

认为其不仅干净,明亮,设施完善,十分方便,而且还替老年人、残疾人考虑颇多,体现了人性化特点。

市政部门应该大力推进改造进度,让这样的符合卫生标准的厕所越多越好。

不用说,我们国家肯定有专门的部门和人员,是天天盯着外媒报道的。

这篇文章的翻译稿件,很快就从上下发,送达市政府。

管市政的人一看,哎,过去确实只考虑住房问题了,厕所条件没怎么重视。

这事儿既然外国人都注意到了,考虑到京城接下了1990年亚运会,正有提高国际形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