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八十九章 时空错乱(2/3)

作者:镶黄旗
游客提供点方便,让国人能尝个新鲜罢了。

果不其然,这种别开先河之举,对国人的吸引力也着实不小。

因为国人还很少有人见过这样把所有食品摆在一起,任君自选的宴席。

毕竟法餐冷食众多,糕点精致,许多都是国人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东西。

不说别的,光各种沙拉和酱汁就有十几种,面包糕点多达几十种,香肠、火腿、烤肉同样几十种。

更毋论当下物资匮乏的共和国,真奶油,真巧克力平日都买不到。

来吃自助餐的国人,面对巧克力火锅的奢华,和真正奶油糕点,怎么可能抗拒这样的诱惑?

再加上这个价格也比马克西姆餐厅平时人均百八十的价格便宜多了,显得尤为亲民。

所以这些东西哪怕华而不实,吃下去,国人的肚子怕是也要闹一闹的。

但从视觉上却特别能让顾客赏心悦目,产生一种“不要天长地久,只要曾经拥有”的满足感。

至于左神库的茶馆,功能性就不用说了,不外乎是个让顾客歇脚喝茶的地方。

大冷天的,能让一些在院子里逛累了的顾客,有个暖暖和和,坐着休息,喝茶解闷的地方,这多好?

可说来简单,实则不然。

因为这偏殿才能坐下一百多人,接待条件是非常有限的。

在这儿设的茶馆,就是为了高端人士服务的,收费就得上去,起码五块一位。

花不起钱的人只能去免费茶棚喝茶,真要都跑到这儿坐着喝来,那非得“炸庙”不行。

要是一屋子全是人,乱乱糟糟的,自在也就不是自在了。

到时候,宁卫民还得担心这里的高档陈设会不会损毁呢。

可反过来也一样啊,外国人对京城的茶馆可不熟悉,未必有这个雅兴。

京城人呢,如今也没几个富裕的主儿,甘愿花五块钱就买口清茶喝,买盘瓜子磕的。

这要是弄得配殿冷冷清清的,无人光临,一样也是败笔。

丢人不丢人单说,不能白糟蹋了这么好的硬件儿条件。

所以宁卫民就必须得搞出点花活,让顾客愿意掏这份银子才行。

他想来想去,就把主意放在复古上了。

打算照着电影《茶馆》的样子,尽量复原老年间旧式样的老茶馆。

让人们在这里,可以领略旧日里的风俗和习尚,以求带给顾客全方位的新鲜体验。

当然了,肯定还得询问一下家里“专家”的意见,结果和康术德进一步一细聊,茶馆的经营也就彻底明了。

据老爷子说,过去的京城茶馆有好几种哪。

清末民初年间,有专吃旗人饭,供一帮旗大爷遛鸟、玩鸣虫、斗蛐蛐的茶馆叫大茶馆。

那必须得地方大,禁得起闹,还得供应各种烘炉点心,面点小吃,和简单的炒菜、烂肉面。

老舍《茶馆》里的裕泰茶馆就是这种。

此外,还有每日演早场、晚场两种评书的“书茶馆”。

这种茶馆开书就不卖清茶了,几回书说过,就得收一回书钱。

而卖茶又卖酒,兼卖花生米,开花豆的是“茶酒馆”。

专供各行生意人集会碰头揽活的是“清茶馆”。

在荒郊野村供人暂时歇脚的是“野茶馆”。

还有的茶馆是专为特殊群体顾客服务的,比如茶馆里设棋局的棋茶馆,比如以武会友的武术茶馆。

要照老爷子的意思呢,其实北神厨里的这个茶馆起的是“野茶馆”的作用。

但按照宁卫民的现有条件,管着坛宫,茶食方面不愁供给,完全可以比照大茶馆的规格来。

还可以引入书茶馆和棋茶馆的特色,来让顾客满意。

所以说啊,当地坛这三位走进北神厨,他们所看到的是一副什么情景啊?

正殿神库门口,是两个一身宫装旗头的女子,站在大门两侧那里迎来送往。

每逢见客说话,都要先行一个万福礼,就跟演电影似的。

里面依然,灯火通明的玻璃窗里,是长袍大褂的民国风服务员在端着盘子,架着火锅给客人上菜。

右边的偏殿门口,是一个戴着大檐帽,身穿红大衣,一身西式礼宾服的门卫在迎送宾客。

玻璃窗里面则是琳琅满目,宛如美食天堂的自助餐台。

工作人员全身穿极有仪式感的燕尾服,为客人奔波忙碌。

左边的偏殿门口,一个身穿棉袍大褂的跑堂,在拱手热情招揽茶客进去休息。

里面的八仙桌坐满了手端着盖碗儿喝茶的茶客。

什么跑堂的,掌柜的,账房的,也一律古装。

确实把电影里裕泰茶馆的情景复原了不少。

甚至就连这三处大殿的门口都不是空着的。

神库门口的那间暖棚,一个宫装女子卖的正是坛宫糕点的礼盒。

右神厨门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