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八百七十二章 资产配置(2/3)

作者:镶黄旗
土地带房,还有书店藤本、存货、员工、供货渠道,统统打包卖给了宁卫民。

于是至此,宁卫民在不动产的配置上算是基本到位了,而且还很意外的成了一个日本书店的接盘侠。

说到这里,有人一定会感到非常奇怪。

前面不是说,宁卫民自己个人只有六亿多円吗?

就是连开店的二百万公款都算上,怕是加起来也只有八亿円吧?

那怎么到现在,他买下的这些不动产加起来,都已经高达十二亿円了呢?

其实这很好解释,因为可以找银行贷款的呀。

千万别忘了,金融地产最有魅力的地方就是可以用手段加杠杆啊。

没错,作为一个外国人,宁卫民身在日本,根本找不到愿意贷款给他买房的日本银行。

哪怕他全款买了房,也一样会在这些银行面前碰壁,照样不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因为日本银行业的管制太死板了。

对于要求金融开方的美国爸爸白白喊了几年“嗨依”,但直至如今,也只是流于形式罢了。

实际上在迎来泡沫经济前,日本的银行连客户群都毕竟单一,主要就是吃本土大企业的。

连日本国民的小企业想要获得贷款都不容易,就别说外国人了。

所以就连日本人自己都骂日本的银行业,是“晴天送伞,雨天收伞”。

觉得这行业的人既无耻又市侩,偏偏待遇还贼好,简直没有天理。

可问题是日本毕竟不光是纯粹的本土银行啊。

哪怕金融开放的步伐再拖延,可再怎么样,起码也得允许外资银行进入日本从事基础的金融业务。

所以这年头的东京,已经有不少外资银行扎堆儿在此,甚至已经有了不少外资投行了。

像宁卫民开户的东方汇理苏伊士银行就在其列。

法国人可没日本人那么不好通融,人家一直都承认房地产是优质的可供抵押的资产。

哪怕一切都按规矩来,宁卫民也能顺利得到房产评估价值的百分之五十的贷款。

更别说宁卫民还借的是法郎,不是日元了。

东方汇理苏伊士银行日本分行非常乐意为宁卫民这样的优质客户服务。

并且十分荣幸的把七百万法郎输送到东洋的岛国上,扩大自己国家的货币影响力。

他们怎么也不相信,就凭能买下这么多房产,宁卫民还能轻易破产?

那想想看,宁卫民从法国银行借出法郎来再换成日币,等到日后再还法郎。

就凭日元长期升值,而法郎的一蹶不振,这岂不是又能在汇率上大捞一票?

所以说,借的越多就赚的越多,加杠杆是发财的不二法宝。

还别看宁卫民手里有六亿日元是自己的,两亿日元是准备开店的。

可他靠着这种买了房就抵押借贷,借贷后再拿钱买房的套路,他把手里的八亿円变成十三四亿日円是妥妥的。

实际上,他不但买了十一亿的不动产,手里还有不少的现金呢。

不但压根就没动办正事的公款,还有余钱付利息呢。

这账目还真的特别好算。

两套先买的住宅,他总共借贷了一亿五千円。

银座的经营场所接了两亿九千万。

最后买下的书店又借了一亿。

贵了包堆儿,一共借了五亿四千万,这魔术变得够有意思的吧?

更何况在宁卫民一个劲儿的催促下,京城的殷悦又尽力把最近几家店铺和工厂收入给凑了五六十万,还收回了张嫱专辑增发的一百万盘磁带的分红。

然后叫上罗广亮和小陶,一起去找长城饭店的阿霞,又兑付了一亿日元汇了过来。

所以实际上,到这一步还远远没有结束,宁卫民的手里还有两亿六千万円能去进行下一步的资产膨胀呢。

那就是在证券公司开户,用这笔钱去买房地产公司和证券公司的股票,绝对包赚不赔啊。

再加上日本的证券公司因为发展的历史比较长了,已经有了融资融券的服务,按照宁卫民的条件,配资以一倍计算,是证券公司完全可控的风险。

这样一来也就是说,宁卫民的钱一进股市就又膨胀一倍,变成了五亿两千万円了。

宁卫民心里有个绝妙的盘算,那就是股市里让这些钱滚上仨月,兴许就能赚够两亿円了。

倒不如一边炒着股票,一边办着自己事儿。

到时候无论是赚钱减持,还是等待日币升值,房产增值,继续跟银行上了扩大贷款额度。

都不大可能耽误他花钱办正事,这就是无缝拼接啊。

至于什么参与汇市的炒作,借助几十倍的杠杆买日币单边升值,大发横财,所谓的实现利澜最大化。

那就别想了,这个主意完全不现实,纯属扯淡。

因为首先在于技术的局限。

别忘了,电脑技术才刚刚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