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二六零节 赚了,但不具有普遍性!(4K求月票)(2/3)

作者:命未康
今彻底结束,连两个月的时间都没有用到。

这就大大的降低了己方的消耗。

总而言之,实力占了很大的一部分,但是运气也是有着不小的比例的。

起初,霍嬗都没想着这一仗能赚,他最开始最大的预期,就是能够留下来犯的羌人。

随后以这一战的威慑,来拉拢羌人,图谋西域,但一步步的走下来,没想到还赚了。

所以霍嬗的这两战,第一战,有着不可复制性,而这一战,此地的情况不同,与其他地方有着很大的差别。

所以这两仗不具有普遍性,其他人就算是要照猫画虎,那也是画不了的。

不过接下来的西域,就与之不同了,不过也算是一半一半吧!

霍嬗心里的想法是准备起十万大军,匈奴义从和左大都尉部六万,羽林虎贲加北军四校九千,就算是一万吧!

他还准备在湟中调一万,羌人调两万,加在一起就是十万。

而这十万大军,都是骑兵,至于粮草方面,六万的匈奴人,有着自己的牛羊所用。

与其说他们是去攻打,不如说他们是迁移,顺便打仗,而他们这些游牧,迁移起来可跟大汉不一样。

不仅不会有多少的损失,而且说不定还会越走越多,因为牛羊是会下崽的,没有外界因素的影响,是很有可能的。

所以他们这六万不用大汉准备粮草,要出的也只是一点兵马人手看着他们,一路上草场的一点草罢了。

而羌人的两万,湟中的一万,霍嬗也不会给他们准备粮草,他们的粮草自带就行了。

他们也都是游牧,打仗和大汉这边车马运送粮草可不一样。

所以就只剩下霍嬗的这一万嫡系,而这一万嫡系,其实也不用粮草。

谷  匈奴义从那边六万的兵马,人口可不止六万啊,这一万兵马插进去随意的混混,也不缺粮草。

不过这粮草一点也不带也不行,还是要带一点的,但反正不多就是了。

所以说,这十万大军,基本就不用大汉出多少的钱粮,这一波啊,基本上属于是不花钱打仗。

而这就是兵马的一半,如果只有这一半的话,对于大汉来说,十万兵马随便灭两个小国就赚了,但是还有另一半啊!

而这另一半,消耗才是真正的天大,这就是那二十万需要随军出征的军户了。

二十万户人,就是二十万的兵马,而且他们都是步兵,行军速度没法和骑兵比。

而且别忘了那是二十万户人,并不是二十万人。

大汉一户基本是三到八人,或者说三到六人,超过六人的基本不多。

这儿就取四人,二十万户那就是八十万人。

而这二十万的军户,散步在各地,不可能从一处调集,而不管他们散布在哪儿,不外乎从北地或者六郡调集。

而这些军户不管是两者的那个郡,去往敦煌,一路上的行程都在两千多里以上,稍微远一些就是三千里。

而这些拖家带口的军户,一日最多最多也就走个五十里顶天了。

骑兵真要跑起来,连续行军两千多里,一日行军跑个一百多里没啥问题。

要是不惜马力快速行军,半个月就能到达,但是这二十万军户,没有两个月到不了地方。

而这两个月的时间,大汉要消耗的钱粮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你得先从关中把粮草运送到军户集结的各郡,路上这就消耗了一大批。

随后还有着前往敦煌的漫长旅途,大汉要一直不断的运送粮草,维持这二十万军户的日常所需。

不光关中要运粮,大半个北方大汉全都要动起来。

而这粮草,不出意外,起码一直要坚持到明年开春,而再想想这一路上的运粮消耗,啧啧!

怪不得后世一直在骂,这迁民屯边的国策就是祸国殃民的存在,这还是有着一定的理由的。

这种规模大汉多来上几次,整个大汉都得被拖垮!

但直到此时,北地、河西、东方、南方,这国策已经不知道进行了多少次了。

就这种情况,你再有钱都不够花的,更别提期间还夹杂着连绵的大战。

就这种情况,到汉武末期,大汉即将分崩离析,那都是可以预见的,不崩才是怪事。

就这种情况,刘彻都撑了几十年,本事简直大破天了好嘛!

也是天佑刘家,代代出名君,汉昭帝,汉宣帝,再加上又出了个霍光,直接来了个昭宣中兴。

再加上张安世、赵充国等等一大批人杰,直接把到了生死边缘的大汉,给拉了回来,不光给拉了回来,还重回了巅峰。

保留下来了汉武一朝都快要分崩离析,所做出的成果,再次扬威名与宇内,这你还能说什么!

扯远了,回归正题。

但是这项国策,能停吗?

不能停,这是肯定的!

你打下了这么大的疆土,在这个时代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