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武侯眉头一皱:“齐军突袭?大概有多少人马?”>
骑将回答:“马蹄声隆隆,如有奔雷,通过马蹄声来判断,人数不下五千之数。”>
“砰……”燕简公脸色惨白,吓得打翻了身边的酒爵:“敌军来势汹汹,营中守军不足万数,急需领兵回援。”>
赵敬候不屑的看了燕简公一眼,纵声大笑:“不想齐军还能奇兵突出,就由赵章领兵迎战,快哉快哉!”>
韩文候点了点头:“三军不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韩军也当迎战。”>
赵敬候与韩文候对视一眼,两人同声大笑。>
突然,魏武侯板起了脸,觉得此话应该由他先讲,如何能让赵候和韩候先讲了?>
他沉着脸也不理睬二人,大步走出营帐:“魏武卒,出营迎战!”>
魏武侯跳上王车,隆隆而去,赵敬候和韩文候也跳上了王车,燕简公迟疑了一下,最终也跟了上去。>
明媚的阳光下,茫茫苇草像金色的波浪,隐没了旌旗战车,悠长的牛角号响起,四色旗帜飘扬,万人军阵挡在大营前,严阵以待。>
……>
江寒领着两千轻骑飞奔而至,安上了马蹄铁的马蹄声如同奔雷滚滚,能给敌人极大的震慑。>
魏武侯站在王车上,眯着眼睛看着奔袭而来的齐军,多年征战的经验让他一眼就看出来,齐军不过两三千之数。>
“全军立阵!”>
随着魏武侯的一声令下,传令官挥动着旗帜。>
众卒长呼喊道:“起!”>
武卒的编制,五人为伍,设伍长一人,二伍为什,设什长一人,五什为屯,设屯长一人,二屯为百,设百将一人,五百人,设五百主一人,一千人,设二五百主一人。>
其中,“二五百主”也称“千人”,也就是以一千人为基本的作战单位,类似的一个团。>
需要打战的时候再灵活编制,设将军一人指挥。>
这种编制,能让魏武卒的指挥系统在作战中的灵活性,能达到如脑使臂,如臂使手,如手使指一样。>
即便是战败了,剩余的残兵也是可以迅速的组建军阵,不管各军队士兵是否相识,在这种各级将官存在的情况下,都是可以迅速的组合起来。>
联军大营中留下了三千魏武卒,两千赵军,两千韩军和两千燕军不足万人守营。>
“左中右各安排千人,前重后轻。”>
魏武侯思索了片刻,旌旗舞动,命令一个接一个发出,不过两三千之数的敌军,魏武卒又有何惧?>
“分为左中右三部横阵,中央有一阵戈矛手。二十五人一排,四人一列。”>
“左翼、右翼各有两阵戈矛手,十人一排。五人一列;一阵剑盾手,五人一排,十人一列;再各有一阵弩兵,十人一排。五人一列,四阵成凹凸形相错,戈矛在前,剑盾弩矢在后。”>
“轻骑士游弋于右翼边缘,注意敌方侧翼突进。”>
魏武侯立于战车之上,手中长剑直指前方道:“魏武卒,给本候压上去!”>
赵敬候并不赞成魏武侯这样冒失的出击,开口提醒道:“魏候,不如先让弓手上前迎击,以箭矢扰乱其阵列,再凭借人数优势击之!”>
刚才就被赵候夺了风头,魏武侯冷哼了一声。>
“司马法有云,凡战,以轻行轻则危,以轻行重则败,故战相为轻重。”>
意思是,一般作战:使用小部队对敌小部队可能有危险,使用小部队对敌大部队就要失败,作战是双方兵力的对比和较量。>
以魏武侯的经验,双方在装备差距不大的情况下,数量相差两倍以上,基本就能决定一场战争的胜负了,何况魏武卒的装备要比齐军精良的多。>
见魏武侯一意孤行,赵敬候非常无奈,只能下令道:“护在武卒方阵侧翼。”>
……>
江寒带领的轻骑看着压过来的武卒方阵,不由得倒吸了一口凉气道:“魏人好严密的阵……”>
虽然这几个密集方阵在江寒眼中看来不比运动会上的中学生方阵强多少,但在此时齐军的眼里,已经是从未见过的强军了。>
“弩上弦!准备纵马疾行!”>
随着江寒一声令下,轻骑们拿下了背上的弓弩,对准了压近的武卒方阵。>
站在王车上,魏武侯扶着栏杆,还不忘朝前排的弓手大喊道:“敌人进入百步方可放箭!”>
但这一句喊得有点迟,因为轻骑的箭雨已经来临,箭矢高高抛起后,尖啸着坠下,落到了开始小跑的武卒军阵中,一瞬间就倒下了几百人。>
一触即撤,江寒带领轻骑很快迂回拉开了身位,将弓弩重新上弦。>
纪律严明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