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407章:求雨未果(1/2)

作者:铁血炮灰
度化石鼋到底用多少水我不知道,但是,江灵芙求下来的这点雨肯定不够。

我以为,江灵芙这是应青龙的要求,下一点意思意思就完事了。

可是,江灵芙却告诉我,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她求雨求的是一尺零三十六点,可是,实际上,只有十八点雨数。

说到降雨点数,估计现在人几乎不了解所谓的几尺几寸几点雨数到底是什么意思。

最比较耳熟能详的,无外乎西游记里泾河龙王与袁守城赌气,改了玉帝法旨。

那么,江灵芙所谓的十八点雨数,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

这个十八点可不是说天上只落了十八个雨点。

这里所谓的尺,寸,点,是古时的一种计量方法。

早在东汉时,包括雨、雪在内的降水测量工具已有明确的要求。

后汉书礼仪志中记载:“自立春至立夏,尽立秋,郡国上雨泽。”

古人测量降水分为测雨和测雪两部分,从南宋秦九韶数书九章中记载的数学题来看,分别有“天池测雨”、“圆罂测雨”和“峻积验雪”、“竹器验雪”等几种方式。

其中“天池测雨”法,是用天池盆来收集雨水,通过计算获得准确的地面降水量:

“问今州郡都有天池盆,以测雨水。但知以盆中之水为得雨之数,不知器形不同,则受雨多少亦异,未可以所测,便为平地得雨之数。假令盆口径二尺八寸,底径一尺二寸,深一尺八寸,接雨水深九寸,欲求平地雨降几何”答案是:“平地雨降三寸。”

天池盆并不是专用工具,而是预防火灾、积蓄雨水用容器。

圆罂则是一种小口大腹的积水酒器皿,先秦时的守城工具中就必备“罂”,用之盛水。

墨子备城门称:“用瓦木罂,容十升以上者,五十步而十,盛水且用之。”

“天池盆”、“圆罂”、“峻积”、“竹器”都取自生活实用器,虽比较简陋,却是事实上的“雨雪量器”。

到明朝时,则出现了较为标准的降水测量器。

明永乐末年,朝廷备有全国统一的“雨量器”,供给地方州县使用,方便

本章未完,请翻页

上报降水情况。

正统七年,也就是公元1442年,更出现了有标准的铜制雨量器,而欧洲在近两百年后方才有这样的雨量器。

清朝的雨量器已接近现代,上面刻有标尺。

康乾时期,清廷将这种改进后的雨量器发到地方各州县,连朝鲜都发了,至今朝鲜国家历史文献馆里还保存着清制雨量器。

值得一提的是,在配发标准雨量器的同时,明清两朝还要求地方认真记录气象数据。

据清顾炎武日知录,洪武年间,朱元璋令天下州县长吏,月奏雨泽。

明仁宗对地方上报的雨水奏章更是亲阅焉。

清代还设计出专业气象观测簿晴雨录。

阴、晴、雨、雪、雷电、风向等都在观测范围内,逐日记录,国家第一档案馆收藏了不少当年地方呈报给朝廷的晴雨录。

而根据晴雨录里的相关记载,所谓的点则是将寸再次细化。

也就是说,在一寸的基础上有细化出来的就是点了。

不过,各个朝代对于点的记量也是不一样的,唐宋时期,一寸为六十点,而到了元朝爷改为十二点。

明时,又恢复到六十点,后来大清也沿用了一寸六十点的计量方法。

而江灵芙所说的十八点则是沿用这个计量方法。

那么,众所周知,清代的计量尺寸为一寸约等于355厘米。

那么十八点也就是不到三分之一。

可能我这么说各位没有概念,那么换个形象的例子。

一个饮料瓶盖厚度大约是13厘米,而江灵芙求下来的雨量,对于石鼋来说,只有半瓶盖多那么一点点。

试问一个快要渴死的人,喝这么点水,真的还不如不喝呢。

果然,石鼋很愤怒,用青龙的话就是:

“它正在骂街,你们解决一下这个事。”

对于只求下这么一点雨,江灵芙有自己的理由:

“不是我不给力,实在是这里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具备,我也没办法。”

江灵

本章未完,请翻页

芙是无话可说了,而金鳌则是宽慰道:

“那都不叫事,你已经尽力啦。”

说起来,如果刚看开头,那么这个江灵芙这一波秀的真的是可以给满分。

可是最后居然整出来了个雷声大,雨点小。

所有人都注视着江灵芙,她站在法坛上对我们说:

“那我就再试一次,这次不行我就没辙了。”

于是她再展神通,可是,这一次还不如上次呢,这次,连雷都没怎么打。

她寄出的第三道黄符一个雨点都没求下来,这就尴尬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
最强全能至尊 全球异变:因为怕死全点了防御 妙医圣手 山野小神农 总有人想囚禁我〔快穿〕 邪神旌旗 光路星途 清宫情史:梦锁清城 我才一岁,逆袭系统就上线了? 我在异界做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