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已经两个月。>
张新的粗略想法是,实业、赚钱、陇人才、聚船队,把这些目标达成,他便能在明末最危险的时候有自保之力。>
实业,第一步研发蒸汽机,这个决定不会错。>
赚钱?>
经过‘劫富济贫’任务点醒,张新幡然醒悟,赚钱不难,只要将‘劫富济贫’进行到底就行。>
陇人才。>
这个目标需要循环渐进,除需要收陇‘野外’人才,比如李魁奇。>
还要培养‘自有’人才,比如五十六名流民。>
聚船队。>
这是个长期目标,短期只能提前布置,比如李魁奇。>
当然一个李魁奇远远不够,后面还需要更多棋子。>
有心算无心,张新相信自己一定能够再现郑和下西洋的辉煌壮举,宣威海外、武耀四方。>
为实现目标,张新从家里找出几本兵书,再次来到山坳里。>
赵进、黄忠、蔡建松正聚高温如炉的铁匠铺里研究图纸,个个大汗淋漓,却又不敢光榜子。>
原因是陈晴儿也在这里。>
“公子好。”三人齐齐向张新招招呼。>
张新担心陈晴儿看见他们处理严韦超尸体,关心问:“晴儿你什么时候来的?”>
“刚到。”陈晴儿心情不错的样子,“新哥,你手里拿的什么?”>
“兵书。”张新扬扬已经被张四九翻阅发黄的三本兵书,“我打算以后晚上教大家识字,顺带讲讲兵法。”>
如果把一个合格的人材,或者说合格的武将分成六个等级,第一个等级便是熟读兵书,否则连纸上谈兵的资格都没有。>
陈晴儿小脑袋有点懵,“识字可以理解,兵法何用?”>
“兵法是老祖宗的智慧结晶,增加一些见识也是好的。”>
“好吧。”陈晴儿勉强懂。>
赵进、黄忠、蔡建松对视一眼,心里都很激动,大家皆是流民,往上数三代,祖祖辈辈无人识字。>
现在不仅有活干,有饭吃,东家还负责教识字,这是犹如父母再造的大恩德。>
三人齐齐跪地,“多谢主人大恩。”>
以前叫公子,现在叫主人,听着亲近,张新却不适应,“以后不用跪,也不用叫主人,还是叫公子。”>
三人起身应是。>
接下去几天,张新变更流民们的生活规律。>
增加清晨跑步,傍晚教识字讲兵书这两项。>
经过一段时间朝夕相处,张新又在一群人中间发现几颗好苗子,瞬间感觉所有付出都值得。>
第一颗苗子是个叫王红的三十岁女人,带着一个叫翁小酒的十三岁儿子,男人在逃难途中病故。>
这个女人原本大字不识一个,但经过一个星期学习后,她不仅能默写出所有所学汉字,还能流畅背诵张新讲解的三本兵书。>
不仅如此,她还有着比较强的逻辑分析能力,对兵书内容有属于自己的解读。>
放在后世,她要么是国家栋梁,要么是五百强;但放在1617年有大明朝,她有什么用呢?>
自然是有用的,张新决定暂时将她留在身边,进一步深化教育。>
至于她的儿子翁小酒则比较平凡。>
第二颗苗子是个叫章明明的二十岁青年,他的特点是说话特别好听。>
这种好听,不是指马屁拍的好,说话顺耳,而是指他的声音好像有一股蛊惑之力。>
声音不轻不重、不急不缓,软中有力量,力量中带着让人信服。>
如果没有遇到张新,他的这种平平无奇的优点,永远不会被发现。>
甚至是章明明自己,同样没有发现自身特点。>
这是个宝贝,张新决定对他进行‘定向’培养。>
第三颗苗子是铁匠赵进,今年四十岁,他的特点是会打铁。>
经过张新长时间观察,赵进有成为名将的资质。>
同样是打铁,他比另一个铁匠黄忠力气大更持久,而且很稳。>
这个稳,不仅是指打铁下手稳,这还他的性格稳,有种泰山崩于眼前而不乱的即视感。>
张新也打算对他进行‘定向’培养。>
暂时只发现这三颗特色好苗子,如果调教的好,配合100%忠诚度,算不上是如虎添翼,而是给老虎装上航空发动机。>
这天上午张新正如往常一样窝在山坳里,张四九突然派人来通知他回家。>
一路小跑,还没到家门口,便看见几个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守在家门口。>
‘难到是杀死香山县令事发?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