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句反问着实令人难以回答,既然朝庭这么渴望我回归的,我这次亲自带着大部人马来了,将我愿接受招抚的心意表露的明明白白,可是连着几个月不见朝庭的一点儿动静,也不说到底怎样招抚,也不问问我有什么条件,难道我还有什么地方做得不够尽心尽意吗?
胡宗宪不能回答说你没有做到位,那样就伤了汪直的心;也不能说你做到位了,这样就成了朝庭不作为了。但也不能绕开这个主题顾左而言他。
胡宗宪就对汪直说,朝中很重视汪船主回归大明之事,自己今天亲来拜访就是与船主相商,不知船主对招抚有何条件?
汪直心想,诶呀,终于等到问这句话了,能问这句话证明招抚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要不然我终日呆在巨舰上,你们不闻不问我想要什么,只商量着你们的想法,就好象我是一个乞丐,求着你们领进门照顾一样。我放着我的宫殿里各国美女歌舞不看,清酒不喝,在船上一呆几个月,我是坐海监来了。
汪直说,我无它,只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朝庭封他个巡检司之职;另一个就是开放海禁。
汪直想要官,并不是想当官要权,有了官,就证明了朝庭的诚意,再则既已回归大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回家乡转转了,虽然自己财宝无数,但只能说有钱,不能说有势,你在海外的那些徽王啊宋王啊是做不了数的;有了大明封的官才算有了势,到时可以有钱有势风风光光地回家乡。其实自己要官并不想从政,我要权干什么,我还只想做我的海商。若真的爱权,我海上霸主的权力不比你哪个一品大员的权力大?!
汪直的想法胡宗宪全明白,这事儿好商量,莫说是一个小小六品巡检司,就是给你个一品、二品的官职,只是没有实权又有什么,都是小意思;至于说海禁,胡宗宪知道这是汪直真正提出的要求和目的,不管能不能做到,现在先答应,也只能答应了,要不然太说不过去了。
胡宗宪满口答应,说会回去马上上报朝庭,想来朝庭亦会答应此事。
两边谈得很好,事情又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胡宗宪告辞的时候,汪直一直将他送到了海边登船相别。
胡宗宪一回府衙,就起草给朝庭的奏折,奏章中说,经与汪直谈判,招安一事已有了实质性的进展,汪直要求一五品官职,这无难矣,就给他一个职名即可,不予实权即可,既使无薪想他也不会在意;再者试点开放海禁,我将带领军兵维护,定不会出现任何纰漏。
胡宗宪让人将奏折急送于京,投送内辅大臣衙门。
这一次他信心满满,满朝的重臣们啊,这回该好办了吧,许汪直一个官职应该好办吧?让我先给他吃一颗定心丸,我这几个月光给人家说了空话了,这次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他,他的条件朝庭答应了。
关于海禁的事儿,胡宗宪有个很不一般的想法,也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方法,到时他要跟两边商量,相信两边都会愿意接受他的方法。
胡宗宪的方法就是,封汪直一个虚名官职,到时朝庭不想解除海禁就不解除了,只偷偷允许汪直一家进行海上贸易就行了。当然对汪直也有两个条件,那就是,你首先要保证倭寇再不来扰乱,不管你是动用武力来硬的,还是将倭寇招到你的麾下做海商,实践你的宜疏不宜堵的理念,总之一句话,再不允许倭寇登岸,否则取消你独家贸易的权利;再一个,商量一下,每年你汪直要给朝庭交多少银两,将这银两充到内务府,相信皇上一定也能高兴和满意。对汪直来说,虽然还做得是违禁的海商,但是朝庭给你平了反,哪个还敢给你扣帽子?对于朝庭来说,不开放海禁强硬的面子有了,收服了汪直巨寇的面子也有了,许他个空名,不但不给他发薪水,他还要给朝庭上交银子,这多好啊。
胡宗宪觉得自己的这个主意太好了,照顾了方方面面的面子和利益,又平定了倭乱。
这回你们该很快回复答应了吧?
然而内阁大阁大臣们拖拖拉拉的毛病又犯了,一等十几天过去了,不见一点消息。
胡宗宪写信给汪直,信中说,上次有幸去船主营中一会,承蒙热情招待,汝贞无以为报,切盼汪船主来宁波府城一聚,以使汝贞得尽地主之谊。
胡宗信写这封信,一是为了让汪直不要心急,来,到我这里散散心;最大的用意是做给朝庭看,你们看,我去汪直那里可以说是谈判,汪直亲到我这儿来,摆明一切已经水到渠成了,就只等你们一句话了。
汪直接到信后,沉思了。
去还是不去?
主要是安全问题。
思来思去,这么长的时间,他已经完全相信胡宗宪的一片诚意了,更何况人家胡大人堂堂一品官员,十几天前只带着一个随从就来到自己大营拜访、商谈,这等气魄,自己号称一方霸主,竟然比不上人家一个官员了吗?倒叫人小瞧了。
去,拜访一下胡大人,更何况人家又是盛情邀请。
至于说胡宗宪专门派来了通事夏正来送信,并且夏正说想在营中盘恒几日,这营中有什么好盘恒的,分明就是送了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