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五百五十三章安排(2/3)

作者:四国军棋
“坚守”之间犹豫。

尤其是考虑到当吴军北伐时,晋军肯定也不会放过南征的机会。

这样一来,在吴军和晋军的南北夹击之下,梁国很可能会在短时间内崩溃。

到时候许多梁国的地方势力就会做出选择,到底是投降吴国还是投降晋国。

若是吴国的国策依旧不发生变化,依旧对那些投降的外来势力小心提防,并且想尽办法的予以打压,只怕在与晋国争夺这些地方势力的过程中,吴国会远远落后晋国。

换言之,那些地方势力就有可能投降晋国,从而变成吴国的敌对势力。

那时候,有了晋国在背后撑腰,只怕吴国也未必就能轻易击败这些地方势力;即便能击败,但一地一地的打下去,也不知道要付出多少代价才能彻底收服那些地方。

而若是吴国也能改变一下策略,适当的给那些降将一个好的前程,那些地方势力自然就会有不少人会选择投降。

说到底,投降之后再次背叛的毕竟只是少数人,更多的还是只想着保留自己原本的利益。

而且如今的吴国有整个南方作为后方,单独一些地方势力即便造反也不需要担心。

等到将来局势定下来后,吴国自然有的是办法对付那些不听话的地方势力。

听了郭崇韬的建议后,吴国众将都没有说什么,毕竟他们只负责打仗,对这些事情一般不怎么关心。

但杨渥却不同了,这么重要的建议他自然要好好思考一下。

历代以来,像吴国之前那样小心提防投降势力的其实并不多,更多的势力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都会利用到那些投降势力。

最有名的莫过于清朝了。

以清军原本的实力,想要统一中国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之所以能取得成功,主要就是善于利用降军的原因。

清军在入关的一开始就给那些降军各种厚待,比如吴三桂、尚可喜等人都封了王爵,以此来吸引北方那些尚未决定行止的明朝将领。

而南明一方,那些朝中大臣实在是太过迂腐,在政策上一点变通都不懂。

对于北方的那些已经快转变成军阀的势力,依旧抱着以前的老眼光,给那些将领最多也就是封一个伯爵。

此外,那些文官集团依旧高高在上,不将那些军阀看在眼里,给出的条件也多是华而不实。

这两相比较,那些原本还在犹豫的地方势力自然就加入了清军一方。

结果清军入关没过多久,就席卷了整个中原,将北方彻底纳入治下。

再加上南方的抗清势力还不断的自相残杀,严重的消耗了自身的力量,这就使得清军轻易就夺取了整个中国。

如今吴国的实力还远远没有到能无视那些地方势力的地步,所以杨渥觉得,将来也有必要争取一下。

而给张易这份优待,这就是一个明显的信号,告诉北方梁国那些还在犹豫的人,吴国的政策已经开始有了转变,让他们放心的来投。

当然,杨渥也不会傻到太放纵这些势力,最多也就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松松绑而已,给那些人一个希望,让他们不至于都去投降晋国。

张易不知道这其中的缘由,不过他的兴奋却是无以言表。

他当即就向杨渥提出,愿意亲自领兵攻打樊城,为吴军开道。

对此建议,杨渥却是以他的部众尚未挑选出来为由,让其先选好五千将士,将效义军组建起来再说。

在襄州城休整几天后,吴国水军也通过水路到达。

五月十一日,吴军渡过汉江,对樊城发起进攻。

三天后,吴军攻破城池,寇彦卿等将领再次逃离。

接下来,杨渥命秦裴、柴再用等将领各自领兵四面出击,接连夺取郢、随、申、安四州之地,彻底将战线与东面的光州、寿州拉齐。

不过到了此时,吴军也是兵力疲惫,已经处于强弩之末。

而梁军方面,在敬翔的建议下,卧病在床的朱温命大将杨师厚领兵五万南下,以帮助稳住南方的防线,避免南方整个的崩溃。

在此情形下,杨渥决定暂时收兵回去,等待下一次的时机。

不过在收兵回去之前,却还有许多事情需要安排好。

首先一点就是荆襄的防御问题。

立足于江南的政权,无不将荆襄视为首要重地。

但正因为荆襄太过重要了,所以荆襄的守备上就有些不好处理。

若是留守荆襄的兵力太少了,就有可能挡不住外敌的进攻;而若是留守的兵力太多了,那又有可能出现地方割据的情况。

五代十国时期的高季昌且不说,南北朝时期荆襄之地同样是屡次背叛,虽然经过南方朝廷的多次镇压,但依旧不能保证荆襄完全臣属。

杨渥可不以为以如今吴国的局势就不会出现地方割据。

要知道便是唐朝最为强盛的时期都会出安史之乱这种重大叛乱,更何况如今天下原本就动荡不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