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六百七十八章危急(2/3)

作者:四国军棋


若是放在大半年前,杨刘南城刚刚被吴军围困的时候,那时的晋军是绝对不可能有这么快的渡河速度的。

至于西面与吴军水军的战斗,出乎意料的是,经过一夜的激战后,吴军最后居然被晋军击退了;换言之,如今渡口处依旧在晋军的掌控之中。

这个结果让李存勖有些惊讶,毕竟吴军水军之强他早有耳闻,若不是畏惧吴军的水军,他何至于打仗打得如此束手束脚;而晋军的水军却不过是些旱鸭子临时凑数的,实力应该远远不如吴军才对。

他却不知,其实他远远高估了吴军的反应速度,昨天晚上赶到战场的吴军水军并不多,仅仅是充当前锋的少数战船而已,其主力还留在后面,想要赶到至少还需要大半天时间才行。

事实上这个时代的军队反应速度都很慢,吴军的表现其实已经很超出李存勖的意料了。

而仅仅凭借前锋的少量军队,未能突破晋军的封锁却也正常。

不过李存勖也不打算改变之前的命令。

等到吃过点东西后,太阳也刚好升起,随着一声命令,大军随即出发。

从刘家村渡河之后,一直到隔马山前,这一路上的地势都非常平坦,只有偶尔一些小河挡住去路。

这样的地形对于骑兵众多的晋军来说实在是太适合不过了。

所以李存勖命李绍荣领一千骑兵作为前锋,为大军扫清道路,同时清楚敌军的斥候;命石敬瑭领五千骑兵从右翼进军,命赵在礼率领银枪效节军从左翼进军,他自己则率领从马直和剩余的突骑作为中军,目标直指平阴吴军大营。

而对于晋军的作战部署,不管是吴王杨渥,还是他麾下的那些将领们,此时却是半点都没有预料到。

……

平阴县位于杨刘南城的东南方三十里处,其南方便是连绵的山区;而刘家村晋军渡河的地点则位于杨刘渡口的东北方大约六十里处,与平阴的距离则为七十里。

当得到晋军渡河的消息时,包括杨渥在内,所有人都理所当然的认为,晋军的目标必然是直扑杨刘南城,与城中的晋军一起,里应外合,击破围城的吴军。

他们是这么想的,自然打算照此去应对。

事实上,这也是吴军一直以来的打算,那就是将关注重点集中在杨刘南城方向,准备着在那里与晋军来一场决战。

不得不说,当战事来临的时候,吴军的这些将领们还是爆发出了极大的热情和较高的效率。

之前因为大军轮替的缘故,从杨刘前方退下来的军队和后方补充上来的军队有些脱了节,从而导致部分营地出现混乱。

但随着晋军渡河消息的传来,这些混乱迅速被平息下去:刚刚退下来的军队纷纷请命,希望能参加接下来的大战,而后方补充上来的军队则加快行军速度,希望能够赶得上决战。

一大早,有新的消息传来,前去拦截的水军前锋未能突破敌军防线,在天黑之前就被击退了。

不过那些水军将士从河面上观看晋军营地,发现成功渡河的晋军人数众多,至少都有两三万人,这个消息让杨渥等人深感惊疑。

毕竟这么快的渡河速度,实在有些超出预料,所以杨渥觉得,或许是水军将士的判断有误,毕竟他们也只是从河面上观察到的结果,不一定很准确。

接着又有消息说,有大批晋军骑兵在南下活动,并与吴军斥候发生冲突。

等到了上午的时候,有不少传言都提到,晋军主力似乎已经离开了渡河场地,目前正在南下,不过斥候们并没有得到具体而准确的消息,一切都只能靠推测。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晋军一方的骑兵已经发起了大规模的清缴,他们骁勇善战,人数又极多,完全遮蔽了战场,让吴军一方的斥候难以接近。

得到这个消息后,吴军将领们顿时吵翻了。

刚刚率领军队从杨刘退下来的吕师周当即便站起来请命道:“大王,末将以为晋军这是想以最快的速度突击周将军。杨刘与晋军渡口距离不远,若是只敌军只以骑兵南下的话,大半天时间就能赶到。即便是带着步兵,只要行军速度快些,也能在今晚抵达。末将以为我等不宜久留,应立即出兵支援。”

在这个时期,骑兵的行军速度自然极快,一天走个**十里都不是问题,而步军的正常行军速度大约在三十里左右,不过在极端情况下,许多军队也能做到日行六七十里。

所以在得到晋军出动的消息后,吕师周顿时便坐不住了。

他的意见很快就遭到其他将领的反驳。

朱虔佑当即道:“我军兵力虽多,但目前还没有完全集结起来。若是现在就出兵的话,最多只能出动四五万人,此时出兵,太过匆忙,不如再等一两天再说。”

李德诚同样主张先等待时机,他沉声道:“大王,臣以为所谓敌军已经出动的消息定然有误,敌军的渡河速度不可能那么快,仅仅一天时间就将三万大军全部运送过河,这等速度便是我军都未必能做到,以骑兵为主的晋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