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一百零四章 埋伏(1/2)

作者:石怀玉
张圣与瞿二不仅一次劝过赵烈,他们非常担忧因不了解形势的变动而彻底被动。

张圣有言在先:“这些士兵都来自各族,他们会不会如同狼一样,不顾一切地回归自己的民族尚未可知。但是他们一定不会短时间内便归附于汉儿的统治。

其二便是阿尔泰山南北各地杂乱不堪,突厥纵然强大,实际上与匈奴无异,都是散乱杂胡如同珠子落在盘底一般,根本没有踪迹可循。也许今年他们在阿尔泰山以东,明年便又回到了萨珊以北(东欧平原以东)。居无定所,人无定行。

其次在于人少而欲攻人多,虽先胜,后势必败也。这等大漠,纵然攻伐有力,时间长了也会变成穷兵黩武。”

瞿二则认为:“如今国内形式尚且不明朗,很多事情都无法预料。虽然突厥与大魏交好,两地之间也互相有劫掠越境之事,并非特别安稳。

那齐国与残损的梁朝依旧是魏国的劲敌,况且关内来的讯息已然知晓了宇文黑獭病重,几乎是只有时间问题了。如果此时国内有什么变动,那这次西域之行便全是泡影,还不如回国蛰伏,准备起兵的事,将来天下乱了,还能散尽家财搏上一搏。”

赵烈却并不同意,他是知道历史进程的,就算他不知道,也能通过整个国家的脉络来摸索这个国家会不会败亡。

现如今宇文黑獭虽然身体虚弱,却留下了一个经得起打磨的家底,还有那些分封的子孙后代。那些掺杂着世兵的府兵,如今已经有十五万人的规模,那些曾经依赖鲜卑诸部的皇帝,已经彻底改变了自己的崇信,纵然会有动荡,但是一定不会亡国。

而如今西域是重中之重,王猛王景略纵然没有率先攻灭前燕,也早早把目光放在了河西走廊以外的土地上,他渴望的,不仅仅是那点商贾往来的钱财。

英雄所见略同,赵烈也在等待时机,准备一举拿下这条路上的人脉与威名。他要的,不仅仅是将沃野与西域交通在一起,更重要的,则是未来进退的资本。

如今萨珊与突厥往来纵横,嚈哒人不断动荡,加之查士丁尼大瘟疫余威未尽。这条路受到严重的冲击,这时候正是需要摆平路上一切不稳定因素,将贼人彻底肃清的时候。

那些突厥人也都翻越阿尔泰山,强行插手其中的事情,如何能让赵烈安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有时候不能害怕人少,河西走廊的资源可以无限竭取,而马匪只有那些人手,只要用兵得当,他们也会逐渐西迁,然后彻底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之中。

而赵烈得到的,不仅是商人们认识他的名字那么简单,更是造成这条路上重新人声鼎沸,万国仰慕东方商业强大的一条狭窄的道路。

如果有可能,赵烈希望自己的钱能多到将整个沙漠的沙子彻底揉碎成土壤,然后在这片土地上,不仅栽种树木,还要将苜蓿草延伸到西方。

所以他并不过多解释,只是告诉二人:“不论成败,都有好处。利损在当代,功业在千秋!”

……

赵烈的容貌其实没有几人知道,所以找他谈生意的有很多,大都冲着他那一百号人手来的,大家都听说他的侍卫训练有素,纵然遭了马匪,也高枕无忧。

而这一路上,只要绿洲的方向辨认的清楚,那这一百人实际上并没什么难养活的。赵烈接了活计,那商人承诺,只要赵烈能将他平安送到阿尔泰山以西,那就算两人的买卖完结,那时候再给剩下的一部分钱。

赵烈却说钱并不重要,最重要的则是将商队送到地方,这便是汉家儿郎对这条路上商贾往来的承诺。这一次,无论前方如何艰难险阻,也要保证将他们送到地方。

时间便约定在五天之后,等着官府的文牒下来,便会动身出发。届时,无论如何,他们都会走下去,一直走到他们牵挂的故乡。赵烈对他们的承诺,无异是一记强心针。

那商贾汉姓周,闻赵烈的承诺,便感叹道:“此途有君,我无忧矣。”

……

赵烈用兵临阵尚数青葱,可是他与张圣不同的是不怎么约束部下,他从来不过问那些体能上的“一针一线”。他只管束部下是否符合他的要求,是否能上阵,便是他的想法。

别人都是在不断练兵,弓手需要长期用臂力,而骑手则需要与马不断磨合,也许这都需要适应的时间,但是如果非要断章取义的这么理解,便不能体会到用兵的精髓。

正如田忌赛马,再强的骑手也不是一骑当千的,再厉害的将军也管不了两个部队,几百里远的距离上的来去。以强对弱,以弱御强,便是赵烈最擅长的本事。

不用哪个环节都彻底精益求精,因为无法追求极致,有些弓手或许箭无虚发,但是当他们被骑兵包围,也只能被彻底歼灭,而不可能如同后世影视剧一样,情节着自己那几节粗大的手指便能在万军之中来去自如。

祖先所说的圆形,并非一味的画出圆形,它是一种很抽象的概念,如同王猛用兵一样,不必苛求事事精通,因为一旦苛求过度,便会浪费时间在战术上,而彻底否定了战略上的重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