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八章 南柯一孟(1/4)

作者:公哲
异语18

孟子和杨朱坐地铁,听一个背着婴儿的妇人乞讨,她身边的少了一条腿的丈夫唱歌,唱人人都奉献一点爱,世界将成为美好的明天。

孟子:你听,歌词多好。

杨朱:他们唱这首歌,自然明白其中道理。那为何不是他们给我献出一点爱,而是我献给他们呢?

孟子:你没看到男人没了右腿,妇人还带着孩子。

杨朱:我看到了,我也知道三年前妇人就背着婴儿了,三年之后还是婴儿,莫非又生了,既然养不起,为何还要生呢?

孟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怎么能因为贫穷就不生养呢,那样世上还有孩子吗?

杨朱:说的不错,可是为啥要我出钱帮他养活老婆孩子呢?他的腿没了,可是双手还在啊,一样可以工作,说不定做的更好,却不去工作,只说让别人奉献,自己坐享其成,只说不做对吗?

孟子:老有所养,壮有所用。人皆有恻隐之心,他行动不便,难道是他的罪过,要是换你失去右腿呢,找工作,谁愿意收一个残疾人呢?

杨朱:要是那样,我也宁愿失去一条腿。

孟子:像他们一样低声下气,吃嗟来之食,君子不为,先生这话不像是君子所为。

杨朱:你都说君子不为,为什么自己不想做的,却赞同别人做呢。

孟子:君子不入厨房,可是总的吃饭,不去做棺材,可是总得有人要做,这是常理。世上又不是人人是君子,我们恪守自己的准则,正所谓,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而已。

杨朱:这就是我们的区别,我如何,我也希望世上的人如何,而你,只要求部分人跟你一样。

孟子:世人生下来才智品学不同,虽说有教无类,但有的着实是能力不行,怎么能人人一样。何况世上三百六十行,怎么都要求一样呢,儒家教授的治人的学说,就是当君王做大夫的学问。一国有数十万人,却只有一个君王,数十个大夫,君子哪有那么多呢,都以君子的要求去做,又怎么顾得过来呢。

杨朱:那假如你是君王大夫,你会怎么做呢?

孟子:不允许人给他们钱,违者罚款。把那些乞讨的人登记好,安排合适的工作,每个人自食其力去做事。

杨朱:何以先生之前说同情,而后又说要他们工作呢?

孟子:因为我不得志,不能帮他们更多,只能给钱,而今我有了权势,能做的多了,自然要帮的彻底,国家怎么能够养闲人呢在!

杨朱哈哈一笑:难怪说儒家说一套做一套,我才得知真义。

孟子:先生言重了,不过是在其位谋其政罢了。

————————————————————————————————————————《百家记趣》

孔子死后是孔门的第一个高峰,弟子子贡、曾参等人编撰了《论语》后纷纷独立门户。子贡为老师守孝六年,而后继续周游列国,经商赚钱,顺便当当官。而曾参比较孝顺,留在鲁国曲阜(fu)侍奉母亲,传闻比较愚钝,没有其他才能,只好学老师一样开馆授徒。

所谓人死为大,鲁穆公对孔子倍为推崇,对孔子儿子孔鲤也非常礼遇。孔子的弟子四处宣扬孔子生前的先进事迹,鲁国民众很佩服,早就听闻孔子很博学,各国君主都敬佩,原来这么厉害啊。

孔子的学生们回国后也宣扬自己的师父,挂上古今第一完人的称谓,表示我曾经学到点皮毛,愿意用来教授弟子、辅佐君王。怎么说呢,孔子受业门人太多,有的只是点头之交问了老师吃饭没,孔子说还没,对他们而言也算是圣祖遗训,鱼龙混杂,不一定真学到几分本领,反正大家死的死散的散,就说学过艺也不一定能揭穿。

孔夫子自己都碰的头破血流,大多数学生还是比较识时务的,子贡一样,把孔子的学说降低标准侍奉君王,别说八佾(yi)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了,你称王都行。

大浪淘沙,一大批儒家因为学艺不精而被淘汰,本想蒲公英一样四处开花散叶的,却水土不服。于是君王想,橘生淮北则为枳(zhi),看来还是我这里不适合儒家啊,慢慢的也就不待见了。

而儒家留存下来的也不是没有,比如颜回一样居于陋室的,研究学问,学的也多,但是不合时宜,只能教教学生,收几串肉干,影响力十分有限。比如段干木,孔门弟子,很有见识,却怕官,听闻魏文侯来了翻墙头跑了,让魏文侯哭笑不得。

一来二去,等子贡等人去世后,儒家影响力一落千丈,唯有发源地鲁国还算知名度较高。

曾参生于公元前505年,小孔子五十岁,算是老法师带小徒弟,也不一定是自己带,曾子的父亲就是曾点。

曾点说我的梦想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yi),风乎舞雩(yu),咏而归。

连孔子都赞叹的说,我与点也。

不懂得问父亲就好,父亲也不懂再来找我。

孔子死后曾参26岁,还很年轻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