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十八章 取次花丛(1/3)

作者:公哲
自觉大成的孟子野心勃勃,分析了天下局势,魏国如今四面受辱,魏惠王又是出了名的礼贤下士,自己去魏国若是能施展抱负,把魏国从泥沼中拉出来,那天下人谁还会学其他的歪理邪说。

孟子千里迢迢,从山东赶到了山西,普快列车七个半小时,高铁三个半小时,可是当初可是半月的功夫。昔日孔明兄被三顾茅庐,地位有了保障才出山,孟子此举则跟大多数求官的人一样,渴望在魏国能闯出名堂,得到重用。

可是到了魏国,怎么告知魏惠王自己来了呢?

上门递书求见太跌份,孟子毕竟还算儒家的门派的领袖,出门也带了许多得意弟子,弟子们有钱的就坐着马车跟随孟子出国。那时候的马车如同现在的汽车,而且车子也分牌子,马车就只看装修的程度如何,一切皆有等级之分。

比如清代出门工具——轿子,清代皇帝妃子坐的称作辇(ia),别人坐的叫轿子。

亲王阿哥贝勒坐的轿子,要银顶黄盖红帏,抬轿子的人按照品级在10人到30人之间;三品以上的京官,在京城之内天子之都只能坐四人抬的银顶皂色盖纬的蓝呢官轿,出了京就是钦差可以做八个人抬得。

三品以下的只好坐坐两人抬的绿呢轿子,出京可以改成四人抬;地方督抚(高官干部)在外做八人抬轿子,下面亲眷可以坐四人抬,可谓是一级一级,皆有定数。

以上又称官轿,下面士绅也可以坐轿子,算是成功人士的象征。而我们所熟知的娶亲用的花轿,又称八抬大轿,一般连轿子都是借的,通常四个人抬就行了,讲究的人家要八个人抬也不违制,毕竟婚娶乃是国之大事,所以待遇也高。

坐轿子威风是威风,可是花钱也是花钱,平日里养着十个专门抬轿子的轿夫,富贵人家的轿夫怎么也得是月工资三千吧,算起来一个月就是三万,着实让人羡慕。

坐轿子也是看的,一般大家也不怎么管,比如明朝的南京镇守太监,一般说来只配做四人抬的轿子,可是这位镇守太监着实威风,算是太监中的排名前五的人物,跟内阁大臣地位都差不多,地方督抚都得赔小心,凭啥坐四人抬的,于是一般也做八人抬的(再多就造反了),一般也没人管。

但也有例外,比如海瑞先生当应天府尹的时候,南京镇守太监路过规规矩矩的换成四人抬的轿子一溜烟跑过去,生怕被这位海青天抓住借口参上一本,不死也得脱层皮。

但是孟子先生大可不必担心这个,礼乐崩坏,大多数人连什么人该坐什么马车都得翻书才知道,也没什么人吃饱了撑的去管,反而很向往。比如苏秦兄,随行车子上百辆,大是威风,连周天子都出门迎接,可谓出门看排场的典范。

孟子一行抵达之后,也不知道有没有客栈,估计是有的,不过这么多人还是租房子方便。

毕竟是一派首脑,很快大梁城内的相国等贵族过来拜访,而且墨家、杨家、道家等学派也派人致敬,表示真是闻名不如见面,大家不如切磋切磋。

孟子曾说,其实我这个人也不喜欢辩论,觉得没用,可是人们就信这个,学问又不能像侠客一样比武见真章,所以面对挑战只能靠才思敏捷、嘴皮子利索说服对方,那些达官显贵看你说的好,自然鼓掌叫好,而后才会多邀请你,才会举荐你,不然你嘴笨,给君王举荐过去,应对不好,君王觉得你是半桶水,就算满腹经纶也没用,还连累着举荐人挨骂。

昔日商鞅大才,偏偏魏惠王觉不出来,而景监向秦孝公推荐了三次才算让秦孝公有点兴趣,可见没点口才着实很难混下去,也难怪苏秦、张仪靠着长篇大论能赢取功名。

我记得有人质疑《史记》里苏秦、张仪故事的可靠性,因为苏秦张仪劝说君王的话实在太长,有些空洞无物,我都懒得看,是谁把这些言论记下来的呢,估计是司马迁瞎编的吧。

其实也不全是,苏秦、张仪说的话可能不是原文,但大致是这个意思,春秋的时候朝廷开会,一般会有史官在做个会议纪要,不然你说安排了我去赈灾,我说没有,时间一长大家都忘了,国家大事总不能这样搞吧,虽然刻字麻烦点,但还是要的。

史官记忆力也好,回去后回忆过程把大致言论记下来,也是可能的。何况这种大事,卿大夫间也相互讨论,谈谈对对方言辞的看法,甚至传播到民间,演绎成故事而后被有心人记录下来,也是有可能的,于是流传下来。

孟子参加了几场宴会,牛刀小试一把,大梁城内其他门派弟子纷纷表示学艺不精,说不过,也着实让孟子露了把脸。

于是大梁城内,孟子成为街谈巷论的风云人物,席上舌辩群杰的言论也被编成故事广为传播。

一来二去,梁惠王也听说了,知道这人名气大,有真本事,于是正式接见,看见孟子的第一句话就是,老人家。

我说孟子生于公元前380年,可是百度百科说梁惠王生于公元前400年,按照这逻辑,梁惠王应该说小伙子,除非梁惠王保养得好,而孟子则太老成。

所以尽信书不如无书,还是要多思考的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