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七百一十九章 打戏(2/3)

作者:坐看南风吹
恋着黎若白,却从未表露心计。

直到死也没有开口。

演员的名字叫汪千源,后世的他会凭借《钢的琴》拿下东京电影节的影帝。

演技很好,但因为长的让人上火,多年以来一直没有大火。

最让人记忆深刻的角色应该是《解救吾先生》里的劫匪头领。

一副穷凶极恶的状态,连身为主角的华哥都被他的色彩完全遮挡住。

毫不夸张的说,在这部电影里,王乾源的演技完全秒杀了华哥。

现在他们的这一场对战已经来到了尾声,只要李彧能够摆平他,就算替赵戈完成了这一场戏份。

不过他看王乾源的表现可不像是愿意老老实实被打倒的样子。

电影当中,这是唯一一个可以与赵戈对阵的男人,毕竟是第一猛将的人设,算是戏份比较重的角色,要是太咸鱼了也不好。

王乾源可谓是面恶,心善不善的还无法确定,但手脚超狠的代表,他选择跟李彧正面对抗。

两条大长腿,四条胳膊你来我往的斗了好几个回合,然后两人都倒吸冷气的后退。

李彧的肌肉不一定有王乾源壮,不过他的体质还是要胜过他的,趁着王乾源后退时脚一软的刹那。

他却欺身上来,双拳化掌印在王乾源的胸口之上。

然后就是四脚朝天,李彧的脚却悬空的停在王乾源的膝弯处....

膝弯是人体很强大的关节,可以承载人体的绝大部分的体重。

同时是极其脆弱的位置,这里受创就能让人根本站立不起来。

三四分钟的时间,李彧‘饰演’的赵戈解决了五个人。

虽然这不是实战,不过是过一遍戏罢了。

但也从侧面说明了一些问题。

他们的动作是武术指导教的,李彧作为导演,这些动作的创作也少不了他的建议。

他也是相当的熟悉,而且闲暇时刻他也跟武术指导学习过招式与套路。

即便这样,李彧也明显能够感觉出来,他的动作做的并不是太到位。

毕竟没有排练过,出现的很多细节问题不可能完全按照提前设计好的来行动,多了两分的随机应变。

即便如此,他的这一遍也比胡哥的那一遍要流畅的多。

在刚才的拍摄过程中,胡哥的动作是刻意放慢的,这里李彧的要求,但不是李彧想要的效果。

李彧要的是细节的慢,而胡哥给予的是整体的慢。

刚才胡哥的动作就像是在做慢动作一般,但李彧不同,他的招数变幻时动作极其干脆,一快一慢搭配着显得更加真实。

如果在拍摄现场看演员的武打场面,会发现根本不刺激,完全就是提前套好招的表演。

但这都是最基础的素材,等到搬上大银幕的时候就会发现,跟拍摄时完全不一样,动作干脆利索,绝不拖泥带水。

而且常常处于险境之中,例如站在车辆极速行驶的马路上。

这就是电影后期的魅力。

在电影拍摄当中,这种手法叫做慢镜头,快镜头。

正常情况下,摄影机工作时的转换频率是24帧,即每秒拍24幅,电影其实就是每秒24张图画连贯播放而形成的视觉享受。

24帧是平常的2d电影的频率,在它之上还有48,60帧,乃至120帧。

高帧数一般应用在特效大片当中,一般imax3d就是48或者60帧。

卡车司机的《阿凡达》的特效被称为震撼的视听盛宴,号称每一张截图都是一张精美绝伦的艺术。

就因为的帧数达到了120帧/秒。

在制片成本大增的同时,使得成影效果更加细腻,柔和。

影院里的电影放映机的播放速度也是24秒,这就是正常速度。

如果摄影师在拍摄时,减慢拍摄频率,小于24帧/秒,播放时还用24帧/秒播放,那荧幕上就出现了快动作,这就叫‘快镜头’。

反之,则叫做慢镜头。

快镜头运用得当,会产生一种夸张的戏剧性效果。

例如用每秒拍四至六幅的画面给一匹跑得很慢的马拍电影,再用每秒24幅的正常速度放映,银幕上就会出现马跑得飞快的画面。

同理,拍摄时的慢动作,在上映时就会变成正常的,甚至是急速状态,这会营造出一种紧迫与危险的感觉。

“运用得当”这个词很重要,快镜头的诞生只是降低了拍摄时的难度。

但不是任何时候都可以用快镜头的,用的不好会让影片出现一种突兀的隔离感。

好用,但不能滥用。

最重要的便是‘节奏感’。

伸出手来将躺在地上的王乾源拉起来,李彧看向胡哥道:“提前设计好的动作,为什么拍不出我要的效果?很难吗?”

“我这不是怕演员受伤嘛。”

“怕受伤不怕我发火啊?光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页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