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燕追有事,先送了她回府,自己则是去了书房。>
傅明华洗漱完,江嬷嬷端了珍珠上来,一颗颗的,足有花生那般大,个个饱满圆润,这一匣子可是十分珍贵难寻的。>
江嬷嬷就问道:>
“这珍珠取些做条项链,您也好戴。”>
傅明华就点了点头。>
说了这事儿,江嬷嬷感到十分奇怪:“太后怎么会送您这一匣子珍珠?”>
还是让温新亲自送出,当了容妃的面,说的那些话,不可能是温新自作主张说来的,倒像是受太后指使,可如此一来,不是摆明了落容妃脸面了?>
如今容妃如此得宠,太后却似十分不喜欢她一般。>
江嬷嬷纳闷不解,傅明华就抿唇而笑:>
“燕氏出痴情种。”>
吓得江嬷嬷伸手来捂她的嘴,又恍惚着反应过来,这里不过是内室之中,又无旁人,傅明华就是言语放肆了一些也是不打紧的。>
只是江嬷嬷仍是叮嘱着她:>
“这样打趣的话,还是少说为妙,您如今这个位置,就怕有心人听了。”>
傅明华伸了手指,拨了拨匣中的珍珠,听着珠子被她拨动,发出的轻微细响声,才笑道:>
“嬷嬷不必担忧,我心中有数。”>
傅明华原本好奇心并不重,只是元岁那日再进宫时,太后便使温新前来召她去紫兰殿说话,傅明华便唯有让身边的人亲自随静姑回蓬莱阁了。>
能与太后说话,崔贵妃自然不会阻她。>
在如今的情况下,燕追麻烦缠身的时候,傅明华若是能与太后关系亲近,也是对燕追大有益处的。>
傅明华进宫之时天色尚早,此时进了紫兰殿,太后不过才将起身罢了。>
她还未上妆,一头花白长发披散在身后,看到傅明华进来时,便笑了一声,令人搬了胡凳前来,使傅明华坐下。>
只是傅明华并没有坐,反倒走到太后身侧,扶持太后的宫人便让了开来,她上前扶住了太后,太后便笑:>
“好孩子。”>
这服侍人的事儿傅明华不常做,但出嫁之前也是要学的,她做来不比宫人更差,甚至动作更温柔。>
太后漱了嘴,她掏出帕子细细为太后擦嘴,换来太后温和含笑的眼神。>
“我这宫中静得很,时常看你与你母亲说些知已话也是羡慕,若是得空,多来陪我。”她拍了拍傅明华的手,傅明华便乖巧应了一声,她眼中便露出满意之色。>
宫人来为她穿衣,她抬了手,就见傅明华捏了帕子望着她看,不由就笑道:>
“盯着我看什么?”>
“看您好看。”傅明华笑着道,上前替她整理衣衫。今日元岁百官女眷要进宫拜见,她穿了厚厚的鞠服,渐渐便显出几分威严来。>
虽说年纪大了,但样貌脸庞,依稀能看得出年轻时的风采。>
太后听傅明华这样一说,便眯了眼睛,笑了一笑:“太祖当年在世时,也是时常这样说的。”>
她的情绪便有些低落,显然是提起了已经逝世多年的太祖之故。>
温新退了下去,太后便叹了口气,拉了傅明华道:“人年纪大了,就是啰嗦。”>
“不啰嗦。”傅明华认真的摇头,道:“您愿意说给孙媳听,是晚辈的福气,旁人求也求不来的。”>
太后便拍了拍她的手。>
“你的母亲将你教得很好,小时进宫便极有规矩仪礼,旁人都比你比不上。”她转过身去,傅明华取了玉篦子替她轻轻的梳拢头发。>
太后的眼睛便眯了起来,陷入了回忆之中:>
“说起来,当初我与先帝,也是不少人称赞的。”>
她伸手去翻匣子,拨弄着其中素净的首饰,神情淡淡的。>
“只是先帝一开始订下婚约的人,却并不是我。”>
太后当初也是出身陇西名门郑氏,太祖当年也是名门之后。>
早年太祖曾定下亲事,但家道中落,女方瞧他不起,而毁约将女儿另嫁。>
太祖受了这打击,并没有消沉,而认识了后来郑氏的一位子弟。>
当时的郑家欣赏太祖为人品性,认为他将来必有出息,而将女儿嫁给了他,并陪嫁厚厚的物资,以助燕氏渡过难关。>
后因太祖起兵之故,而连累郑氏遭到了灭族之祸。>
自那时起,太祖发誓此生只得郑氏一人,夫妻二人恩爱一生,绝无二心。>
立国之后,太祖应了誓言,对当时还是皇后的郑氏十分宠爱呵护。>
哪怕太后只生两子一女,可太祖依旧对她百般宠爱,夫妻情深。>
说起当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