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信科研所姜老师曾经主持过微波天线和防雷室研究的数学问题。平时工作也经常参与其他相关专业研究的数学工作。对研究所的基础理论应用是比较了解的。但是他知道在实际科研单位进行数学、物理基础理论的教学的确不是太合适的。在实际科研单位,并不能提供系统学习数学理论的必要条件和环境。否则就没有必要办大学了不是?
所以姜老师的发言讲述了科研单位的实际工作环境和对数学的应用。但是他强调说,科研所绝对不是一个教学单位,将数学的教学场所放到这些科研单位并不合适,而且估计科研所也不会轻易接受这样的开门办学。因为科研所不缺一般的劳动力,这些学生到了科研所也根本帮不了忙。当然,他这个教师回到科研所是很受欢迎的。因为现在他调到学校,科研所还是经常会找他帮忙解决科研中的数学问题。估计,他如果带队回到科研所,科研所一定会紧紧抓住他这个数学人才,到时是否还有时间上课都难说得紧呢!m.ζgx.
学校当年调入姜老师可是花了大本钱和大力气的,直到现在科研所还在为当初放走姜老师大为后悔呢!院长出头已经拒绝了科研所向学校调回姜老师的好几次要求了。现在送羊入虎口的事情是绝对不愿意干的。所以院长当场就否定了姜老师带队回到科研所上课的任何想法。
各地电信局和设备厂就更加不需要了。所以很快就定下了调子,基础理论课主要还是留在学校课堂教学的决定。
对于这点,专业老师也没有什么意见。只是英语教研组组长何淑珍有不同的意见。当然她主要是针对英语课的。
她发言说:“对于英语课来说,开门办学是最好的办学方式。因为学校没有一个学英语的好环境。学生几十人对着一个教师,鹦鹉学舌地学习英语。在课堂也仅仅对着一本英语书是很难学好英语的。但是我们学校不是外语专业,可能是不会专门为了一门选修课到外面搞开门办学的。但是我还是建议如果有条件还是安排一两周时间到海关等部门进行开门办学。”
何淑珍的发言大家都知道是正确的,英语课程就在学校这种环境,一周两节课是肯定学不好的。但是这门课搞开门办学就给学校出了一个大难题了。英语可不像电信专业,到哪个电信局安排实习或开门办学,只要跟当地省邮电管理局打个招呼,对同一个系统的电信工程学院一般都是开绿灯的。
而英语在国内根本就没有什么好的环境。而像海关这些部门跟电信也不是同一个系统,大量学生到那里搞开门办学?想都不要想了。据说人家连正门八经的外语专业学生的毕业实习都接待不过来呢!
听了何淑珍的发言,院长只能打呵呵地应付说:“这个建议很好啊!有条件学校会考虑的。”
谁都知道院长的意思。因为学校什么时候都不会有‘条件’的啊!
郑老师的发言是最具有可行性的。他说:“搞开门办学我是很赞成的。作为专业基础理论课程能够结合工程实际教学是最好的。最理想的状况是学生学完了一个阶段的基础理论,带着问题到实际工程中,学生得到在具备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充实,效果肯定会更好。”
这种说法没有毛病,所以大家都在听郑老师的下文。
郑老师继续说:“但是实际单位与学校对待这样的事情是有矛盾的。举我原来的省工程队为例。通信工程有很多比较繁重的体力劳动,所以他们是欢迎学生到工程队实习的,因为他们需要劳动力。但是请注意,他们只是需要劳动力,当然有技术的劳动力就更加欢迎。”
郑老师在省工程队的时候,因为基础理论扎实,实际工程设计和实施的能力强,有‘电力大王’的称号。他对工程的情况是非常熟悉的。他的发言很有说服力。
但是郑老师上面的话风一转,同样对工程也非常了解的田斌老师立即露出了会心的微笑。因为他知道郑老师后面要说的是什么。
“但是,我们学校搞开门办学的主要目的是‘办学’,而不是单纯给工程队充当劳动力的。所以要兼顾双方的利益才行。学生单纯到下面‘办学’,扰乱人家的生产秩序,对单位没有好处,人家是不欢迎的。就是通过省局强行安排下去效果也不好。但是如果纯粹到工程队当劳动力,不‘办学’,也达不到学校搞开门办学的目的。我们学校也不能做这种误人子弟的事情。”郑老师继续说。
郑老师的说话格调不是很高大,但是比较符合实际,所以大家也觉得合理。
“所以我认为开门办学一定要把握一个原则,开门必须是为了办学。具体做法上就是一定要带着教学目的到生产单位去,同时也能够兼顾生产单位的需要,双方都能够处于一个平衡点上。首先选择的生产项目必须是与教学相对口的专业。例如《电工基础》这门课程的开门办学就不能到一个建筑工地上去。”
“另外,到实际单位的开门办学时间不适宜太长,一般一个学期安排三四周时间比较好,绝对不要超过八周。但是也不能太短,短于两周估计实际单位就很难接受。当然如果合适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