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三三八章 治理设想(1/2)

作者:古代机械
[第8章 第六卷 治理巴蜀]

第344节

雷晓飞自从上船后,就刻意去苦苦思索治理巴蜀的策略,却是思路卡了壳,一无所收;而他在练武时,并没有怎么刻意追求,却是无心插柳地收获不菲。这正应验了失之东偶,收之桑榆之句老话。

练武带来的丰厚收获,让雷晓飞热情高涨,下来的连续几天,他索性放下了有关治理的思考,把全副的身心投入到了练武中。

雷晓飞每天白天以练拳脚为主,每种功夫两趟为一轮这样轮着练。如先练两趟太极拳,再换练两趟“降龙十八掌”,最后练两趟“打狗棒”和“太极剑”,这样不停地轮着练,练到累了,就停下歇歇,或改练内功。每到晚上,他与白天掉过来,轮着练内功。

雷晓飞这样安排,是怕惊动了旁人。客船上的夜,除了风声、水流声外,就没有别的声音,如果这个时候练拳脚,就不免发出声响,惊动旁人。

几天心无旁骛的苦练下来,雷晓飞自觉自己的各项功夫,除了不敢练的双修功以外,其它的都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内功方面,太极玄功的第三层已打稳了基础,正在向上一层进发;而驾驭“降龙十八掌”的极刚内功,也开始有点规模。

武技方面,“打狗棒”和“武当剑”这两套对敌的武功,因为所用的内功都是阴性,雷晓飞把两套功夫的招式练熟后,就把这两个套路的功夫打散,与同样用阴性内力驾驭的“太极拳”、“截拳”一齐混合练,几天下来,他对这四种功夫的任何招式的使用,都已能圆润贯通,随手拈来,不再局限于是哪一个套路或哪一种武功中。

雷晓飞曾几次试验过自己这种混招的功效,发现效果还是不错。比如,他曾用筷子当剑,贯注了内力,一招打狗棒法的“剑指恶犬”剌出,竟把寸多厚的桌子,剌了一个入木三分的圆洞;又比如,他把“太极拳”的招式融入“武当剑”中,能用筷子当剑,把酒杯“粘”得旁离了三寸。

在雷晓飞的武功中,他认为进步最小的就是“降龙十八掌”。“降龙十八掌”那十八招式并不难记,难的是造就这天下第一刚的掌法的内功。这套刚阳的内功,与雷晓飞本身的太极内功恰恰完全相反,所以,雷晓飞曾练太极玄功的经验,完全不能用到这套内功上,没有了参照,雷晓飞就只能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勤练,他自我感觉进步不明显。

其实,雷晓飞并不知道,他现在的“降龙十八掌”,已可以对敌江湖上的二流高手。虽然,他在这掌法上,或许内力欠缺,但他那对各种招式都能灵活运用的优势,却是无人能及,单是这一点,已弥补了他的功力不足。再加上他现在是阴阳双修,所以基础打得无比厚实,对他以后在这项功夫上的发展,提供了坚固的后援。如果现在洪七公在此,肯定会对他这短短几天的进展神速而咄咄称奇。

文武这几天也足不出户地在修炼太极玄功。

直到船老大告诉雷晓飞,如无意外,明天一大早,船就会到达目的地——山城时,雷晓飞才停下了他狂热的练武,接回了刚上船时,治理巴蜀构想的思路。

当代的巴蜀,就是雷晓飞前世四川的地理位置。

雷晓飞从来没有去过四川,他只是在一些媒体上,听闻过或见过对四川的介绍。四川地处中国西南内陆,地大物博,历史悠久,自古以来就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

在雷晓飞的印象中,四川以山多而出名,一贯就有“天下山水在于蜀”之说。因为山多,也就造成了行路难,李白就曾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诗句,雷晓飞也是冲着这句诗,而弃马乘舟入巴蜀。

雷晓飞记得,前世的资料记载,四川是全国的农产品供应大省,是国家最大的粮、油、猪生产基地之一,猪肉产量全国第一。四川的农业发达,是我国小麦、水稻、甘蔗、桑蚕、水果的重要产区,而且还盛产多种名贵的药材。

按此记载来看,四川就应该是一片沃土。那里之所以贫困,雷晓飞估计有两个原因,一是因为行路难,所以这里还没有开发,以致生产落后而贫困;二还是因为行路难,所以这里闭关自守,没有走出去和引进来的贸易、技术,才导致贫困。

如果单单是这些问题,雷晓飞有十足的把握解决。但当中却还串联着匪患、小数民族与汉人的矛盾等问题,就够雷晓飞头痛了。

按前世的资料记载,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的大省,有55个少数民族,其中有14个少数民族是世居于此地的。那些少数民族,因生活习惯、语言、风土人情,都与汉人有别,所以很容易就与汉人发生冲突,随着冲突的增多,矛盾就自然越来越深。这些日积月累的沉淀,很难一下子解决,这就是雷晓飞头痛的问题。

而匪患呢,巴蜀的匪患虽然多,但雷晓飞反而没有那么头痛,他坚信,匪徒中的死硬分子不会占多,很多匪徒,只要有口饭吃,他就不愿再当那声名狼藉的匪类。所以,只要搞好经济,就可以消除大部分的匪患,至于那些死不改悔的中坚匪徒嘛,嘿嘿,那就只好用对付“锅盖山”的山贼那套方法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