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认冷灰
24号文字
方正启体

第183章 问道于王(1/5)

作者:小猪的眼睛
今天,这三位准仙人真是来问道于王的,因为昨天御花园的演出已经吓倒和征服了这三个自持极高的准仙人了。现在,正一一向王木木求证心中的疑惑呐。

先是关于仪仗队的队列和表演。

古代人,军人虽然也列队布阵,但哪能跟昨天王木木的仪仗队比啊。看看那些仪仗兵,在前二表演在表演时,她们站一旁,一个多小时,纹丝不动,比栽在地上的树木还静。人常言,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自已不想动,可风是不管不顾的呀,即使是微风徐徐,树叶也是要稍稍的动一动,表示一下的呀。可是,那些仪仗兵,铜铸铁造般的,巍然屹立,不被所动,让这三个懂得看门道的准仙人佩服极了。这三人在观看哈佛腰鼓和行进乐队时,总还时不时中瞄瞄这个仪仗兵,看看她们动了没有。三个佩服之余,准仙人的脑子跟普通人就是不一样,他们有想法了,他们怀疑那个仪仗兵不是人,或者说,不是真人,是机器人。否则,不仅要能傻站,表演时又要整齐划一得像一个人似的,这是百姓百心的人干得了的活吗?

难懂这三个准仙人会这样想,这也有缘由。一是,当时这个仪仗兵站队时头盔正面的虾壳弯面罩全拉下了,外人看不见她们的脸部五官,看不见她们的面部表情和各人各貌,也看不见她们的眼眨汗淌,全身的金属铠甲把能揭示是真人的软肋全遮掩了;二是,懂得人体美学的王木木利用紧身铠甲夸张出来的曲线美,是这个时代的人从未见识过的,认为这已非常人,惊为天人,恐是机器人;三是,外面都在传,现在的大琉球,能造许许多多常人匪夷所思的各种物件、器具。那,这些,人模人样的木头人,是不是又是他们哈佛大学的新成果呐?

这三个准仙人作此猜想,自有他们的心理。他们仨,都自认是博学多才之士,这三人昨晚一交流,大家都是该书人,都知道的,咱华夏文化几千年,繁芜驳杂。世人常迷惑于浮华的诗书词赋,而文献中的科技细节常常被掩埋在深处,其间有趣有料的史记,知者甚少,甚至失传。

比如,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工商业已经非常发达,《墨子》中就记载了公输子用一把小刀削竹木,削成一只喜鹊,飞到天空,三天都没有落下来,这是机器鸟,三准仙人觉得,这比只需要在陆地上行走的机器人更难制造。

比如,秦汉以后,机械学和工艺学更加发达了,可惜大都成就都已湮没。秦始皇的墓园大家都知道,其在生前,在骊山共开了三个走道,墓道中央用铜做棺椁,并建造一个很大的宫观,把许多奇器、珍物都布置在宫观里,还制造了许多人物的石俑。中间还装有弩矢机关,只要有人走近,箭就会发出来把那个人射死。外面并用械器灌注水银造河成海。墓园里的照明,是用一种名叫“人鱼膏”做成的烛点燃的,它永远不会熄灭。

比如,正史记载中的黄帝和蚩尤在涿鹿打仗。蚩尤会魔术,他在战场上起了一场大雾,伸手不见五指,黄帝的官兵都迷了路,不知去向。黄帝立刻派人把他造的指南车运到战场,坐在指南车上,于浓雾中找到他的部队,打胜了这场战争。周成王时代,一个从远方来镐京向成王献书的君主———越裳氏,在半路上迷失了方向,周公赶忙派人送指南车去,把越裳氏接到镐京。自此以后,指南车就失传了。直到公元3世纪有个魏国博士马钧,和常侍高堂隆、骁骑将军秦朗在朝谈到黄帝造指南车,高秦二人都说古代哪里会有指南车,书上记的是靠不住的。马钧则说古代确有过指南车,如果不信,他愿意制造一辆来证明。

消息传到魏明帝那里,就于青龙元年下诏书叫博士马钧造指南车。马钧接到诏书,立刻开始设计,购买材料并动工制造,没有多久,就造好了一辆指南车献给明帝。

指南车在魏国造成后,就在魏宫流行起来。后来晋武帝篡夺了魏国,在晋宫使用的指南车,已经改名为司南车。每逢皇帝出巡,司南车就开出在出巡车队的前面做引导。

司南车用四匹马驾驶,马由马夫驾驭。车上除了做装饰品的缨带在随风飘动、观测风向以外,主要的是有一个木人笔直地站在车上,不管车辆怎样转动,木人的手指永远指向南方不动。这辆司南车于西晋末年发生战事后失踪了。

一个藩国向魏明帝进贡一种玩杂技的“百戏”,明帝叫人把它装设在洛阳宫里,安装虽然完成,百戏却不会转动。明帝交给马钧处理。

马钧叫人购买上等的木料,叫工人依照他设计好的图样,雕成许多整齐排列的齿轮,一面在地面上建筑一个很大的蓄水池,把百戏和装有齿轮的机器,安装在水池里,用水发动起来,百戏就转动自如,栩栩如生;一面在那辆百戏里加装许许多多的乐器和音响,改建了许多的假山和假兽,并安装许多特制的木人,由他们打鼓吹箫、跳绳掷剑。这些木人在齿轮的转动下,出入自如,非常活跃。明帝和文武百官,在洛阳宫观看百戏,每一个人都称赞马钧是一个了不起的“名巧”。

比如,另外还有一种名叫“小舸子”的小船,船身只有八尺,共造八只。小船上安有木人,身长两尺;每艘各安五个:一个拿着酒杯站在船头上,一
本章未完,请翻下一页继续阅读.........
(←快捷键) <<上一章 投推荐票 回目录 标记书签 下一页>> (快捷键→)